1978年,取暖油期货合约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正式交易。1981年,汽油期货合约出现。1983年,WTI原油期货合约出现。此后,以原油为标的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
由于石油具有较好的抗通胀性,石油与资本市场相关性较低,因此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特别是指数投资者开始进入石油市场,石油渐成资产配置品种之一,呈现金融资产特征。
石油金融衍生品产生的最初目的是对原油市场中的生产者和购买者提供对冲风险的工具,从而降低行业风险,同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自石油期货衍生品产生后,其交易量逐渐膨胀,已经远远超过真实产量。
以2007年为例,全球三大主要能源商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洲际交易所和东京商品交易所),全年仅原油期货和原油期权合约交易量达到1730亿桶原油,而当年世界原油产量不足300亿桶。
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十分复杂多元,涉及品种繁多,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价差互换(Spread Swap)、分享互换(Participating Swap)、障碍期权(Barrier Option)、裂解价差期权(Crack Spread Option)、日历价差期权(Calendar Spread Option)和混合型策略工具等。
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者主要由商业性交易者和非商业性交易者构成。商业性交易者主要是和原油生产加工相关的企业,他们对原油实际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非商业性原油期货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种是积极投资者,即对赌未来石油价格走势,投资者主要是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其它投资管理工具;另一种是指数型基金,石油是他们复制市场指数组合中不可或缺的资产组成部分,期货头寸常用来对冲市场组合中对价格高敏感性资产的风险。
以2008年5月为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原油期货合约中,有超过半数合约的持有者都是非商业性投资,也就是说多数原油期货交易与原油生产或者原油相关产业生产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08年投机头寸甚至占到原油期货交易总量的81%,大约有8000只投资基金集结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资金规模超过10000亿美元。在53%的非商业性头寸中,指数基金的投机性头寸占比高达80%。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一份报告,投资于商品指数基金的资金从2003年的150亿美元上涨到2012年的2100亿美元,指数投资者以投机者居多,他们建立头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机利润。
根据CFTC,2001-200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合约总成交量的变化与WTI原油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原油价格在2007年初急速走高之前出现近半年大幅回落,而期货市场原油成交量却在油价低位时就已经开始放量。2008年下半年,投机资本出逃同样领先于原油价格暴跌。
另外,WTI非商业合约和商业合约净头寸绝对数量基本相等,但非商业性交易者总是作为商业性交易者的交易对手方,为其提供流动性,在原油期货市场进行做市。根据原油价格走势和非商业合约净头寸对比,可知原油期货价格事实上完全由非商业交易者引导,当非商业合约净头寸为多空并且呈现放量时,原油价格通常上涨,商业净多头通常与油价下跌同步,价格实际定价权从原油生产者转向原油衍生品市场投机者。
随着石油衍生品市场发展和近年来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工具迅猛发展,石油作为投资和投机工具的金融属性逐渐上升,成为主导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