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底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能源行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事关供给侧改革的浪潮,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其对能源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本刊出版之际,正值中国能源网主办的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刚刚在上海结束。在此次会议上,与会嘉宾在能源互联网的背景基础上探讨分布式能源如何影响能源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能源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本刊韩晓平《移动能源互联网》一文提出,中国汉能公司创新开发出太阳能动力汽车,将高效的太阳能柔性薄膜电池安装在了车顶和前机器盖上,每天只要在太阳下晒4-6小时,就可以为汽车的蓄电池补充8-10度电,可以驱动汽车行驶60公里以上。如果日晒充足,还可以边走边充,这样可以相对减少电池容量,减轻汽车重量。通过车顶吸收电能,还降低了车内温度,进一步减少了空调的耗电,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方案。车顶光伏发电板可以在停车时进一步延伸出来,大大增加了接收太阳能的面积。汉能的设计师们构想了一个“百万小电站”计划。当太阳能汽车足够多的时候,将一个个户外停车场建成能源站。太阳能汽车进入停车场后“车”和“站”实现能量和信息连体,“车”会把当天从太阳下得到的多余电量,出售给电网或车场能源储存中心,当连续阴雨天,“车”出现能量亏损时,可以从停车场储能中心取回“自己发的电能”,或将多余电量“反哺电网”,同样还可以实现车与车的电能交换共享。
韩晓平计算,一辆太阳能动力汽车一天可发8-10度电,大约可行驶60-80公里,相当于节省6-8升汽油。如果1年中60%可用相当于使用219天,可节约1051-1402公升汽油,相当于减少776-1034公斤汽油的消费。如果中国2.5亿辆汽车中一半采用了这一技术,大约可以节约1.13亿吨燃油,这对于环境的意义是非常可观的,对于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也是非常可观的,中国应当大力发展移动能源互联网。
能源的移动互联固然能够影响未来能源的供应新格局,但是,我们仍然不应忽视时下正热烈讨论的“共享经济”对能源的影响。本刊选登了范必的一篇新作《新经济新动能:共享机遇与直面挑战》,在文中他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应当打破条条块块分割,构建新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行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还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此外书讯栏目介绍了马化腾等人撰写《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一书,也非常值得一读。
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及发展分享经济,“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这表明了中国政府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决心。“分享经济”的核心是以闲置资源换取经济收益。书中提出凡有剩余,皆可分享,凡有人在,皆有剩余,凡有分享,皆可实现,凡有实现,皆是双赢。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峰会在《循环经济创新与新型商业模式》报告中提出分享经济是循环经济的补充,可以开发利用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与分享经济,对于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加生态文明催化下的新经济业态,是一种使物尽其用,更加节约能耗、节约社会资源的新经济形态。中国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的大国,发展分享经济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之一,中国应当大力促进发展分享经济,而发展移动互联网也可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这种新技术或者新理念的出现或许正可以给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能源供给侧改革一个有益的思路,在“万众创新,人人创业”的氛围中,这种新技术与新理念正是当下最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