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探索供需两端发力化解钢铁煤炭产能过剩

2016-11-18 11:23:35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   作者: 范必  

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的突出矛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看到,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央在部署供给侧改革任务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似有必要探索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寻找解决途径。

供给侧分析

钢铁煤炭都是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但体现为国有资本预算的上缴利润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国企评判的标准偏重资产规模,资产排名靠后的企业容易被兼并重组。因此国企大都愿意将收入用于投资,而不是上缴财政。按照规定,国企投资方向原则上不能偏离主营业务,钢铁煤炭企业只能再投钢铁煤炭,于是加剧了这些领域的产能过剩。

中央与地方按投资规模划分项目审批权限的做法,是钢铁煤炭产能过快增长的另一原因。我国钢铁产能3亿吨时就开始控制规模,有关部门很少批准新项目,但这并没有阻止产能扩张。其内在机理是,国家不批准大项目,土地、银行贷款等一系列配套就很难落实,各地只能根据现有条件上马规模小一些的项目。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效益尚可,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成本压力就会明显增加甚至出现亏损,从全行业看就表现为产能过剩。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是地方政府发展钢铁煤炭的内在动力。钢铁煤炭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看上去企业经营亏损,但给地方政府的税收不会少交缴。只要企业资金链不断就有可能存续到市场好转的那一天,这样未来的税源就能有保证。地方政府普遍事权多、财权小、财力薄弱,很难下决心出清产能、消灭僵尸企业。如果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不变,地方政府发展重化工业的动力就不会消失。

需求侧分析

目前,我国对钢铁煤炭仍有大量的有效需求。在钢铁方面,我国钢铁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地下管廊建设等仍需要消耗很多的钢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局面没有改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钢铁产品。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的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不都是落后产能,新建项目仍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在煤炭方面,我国电力结构以燃煤火电为主,电煤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电价调整滞后制约了电力需求。近6年来,在电煤价格跌幅超过一半的情况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仍基本保持煤价高点时的水平,广大工商企业没有因为电煤价格下跌相应降低用电成本。如果销售电价下降,将促进电力消费增长,进而带动火电发电量提高,从而扩大电煤需求。

扩大需求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光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2011年,随着美欧发起“双反”,我国光伏组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幅萎缩,光伏产能严重过剩。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家出台了支持国内开发光伏发电的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金太阳工程”和“屋顶光伏计划”的资金,专项补贴光伏发电;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放大带动效应;通过招标降低光伏补贴成本。2013年,通过总理外交,打掉了欧盟“双反”,中国光伏重返欧洲市场。不仅保住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而且充分利用了过剩产能,使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上保持了领先地位。

解决思路

化解钢铁煤炭产能过剩,需要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一方面要在供给侧去产能的同时深化改革,搞好生产与消费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一是提高标准,扩大钢铁消费。我国应大幅提高建筑钢结构应用比例,推进钢材在汽车、机械装备、电力、船舶等领域扩大应用和升级。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提高建筑交通建设标准,如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要求新建桥梁要以钢结构为主等。在审核扩大内需的投资项目时,也要对新建项目使用钢材的数量、质量,以及项目寿期等提出要求,从而扩大钢铁需求。

二是调整电价,带动电煤消费。全面下调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电价,将各类电价调整到与历史煤价相当的电价水平。与此同时,大幅度扩大电力直接交易比重,提前完成输配电价改革,电网企业加快退出购电和售电主体地位。通过这些市场化改革手段,使电煤、发电、售电这一产业链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电力需求增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化电煤过剩产能。

三是加快煤炭电力企业改革和行业改革。以煤炭、电力行业为突破口,改革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将这些企业上缴国有资本预算多少,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内容;允许和鼓励煤炭钢铁国企出售资产,从事其它更有效益的行业,而不是在本行业继续扩张产能。在钢铁煤炭领域弱化按规模审批,鼓励以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而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快推进既定的财税体制改革,弱化地方大规模从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中增收的动力。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