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涛,中国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936年6月1日出生于山东胶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业系,同年分配到中国林科院工作,历任林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环保基金会副理事长和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4年,王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科技工作者、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中国林业科技重奖和中国林科院终身成就奖;2011年8月10日病逝,享年75岁。
王涛院士长期从事复合型和无公害植物生长调节剂、工厂化育苗、社会林业工程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森林培育、社会林业工程和木本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推广与营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林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王涛院士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8项科技奖励,在国际上获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项奖励,出版编著44部,获国家专利3项。
热爱林业,事业•使命•责任
王涛院士热爱她所从事的林业科技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她开拓创新,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实际资料,确保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她善于组织各类专长的科技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分工协作,严格要求,出色完成预期任务。在她的努力下,组成全国的科研推广,直到产业化的网络体系,并积极依靠各级领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她严谨的学术思想,顽强拼搏的精神,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以及一丝不苟、勇于探索的风格,是她科研工作的基本准则。她坚持的这一准则,几十年来在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王涛院士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提出议案和建议,认真地反映民意,反映农林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很好地履行了一个人大代表的庄严职责。特别在讨论“森林法”、“防沙治沙法”,以及科技教育发展规划、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高层决策意见,不少意见被采纳使用,对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美国合作研究时,王涛院士谢绝了美方的挽留,放弃了拿“绿卡”的机会,于1989年6月毅然回国,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在各项工作中,不讲任何条件,不提任何要求,勤恳、诚实、谦逊、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她关心国家大事,在我国发生的几次大的突发性灾害面前,不顾年迈体弱,深入现场调研,提出积极的建议。她不计名利,把成果转化得来的回报,投资2000多万元,在昌平科技园区建起了63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还把她的奖金赠给烈士后代,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开拓科研,创新•前瞻•果硕
绿树对根的情意——20多年前,科研人员都在争大课题,轮上她的却是不起眼的小课题——“ABT生根粉研究”(复合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1000元的课题费,谁也看不起,可她喜上眉梢。白手起家,她就跑到医院捡小瓶子装生根粉。夜晚,她的温室灯光一直亮到午夜。她在毫无防护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每次回来,脸色煞白。复合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功了,她把它命名为“ABT”。长途运输的几万株沙地柏又黄又枯,眼看就要死了,一用生根粉,竟然活了。后来,这个歪打正着的小课题,竟拿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好几个大奖。但是她从不拿金牌作广告。“你知道耐冬吗?”青岛出生的王涛说,“崂山上,二丈高、数十围的耐冬,聊斋上叫‘花仙’,花开之时璀璨似锦,引得许多人慕名来崂山观赏……”因为有了至情,才有了耐冬。王涛之于生根粉,亦如黄生对耐冬的至情。
壮根为她独创的推广正名——5克一小包的生根粉,溶于水,能浇几亩地,方便、节能、绿色环保。浸泡过的“生根粉”能使人参树长得又高又大,农民笑得合不拢嘴。她在雪片似的来信中捕捉着难点、热点,并跟踪、服务。“ABT”这几个洋文,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谁会理睬它呢?她的心里也在打鼓。当第一次来到推广现场,她被惊呆了,黑鸦鸦一片人群,她的眼圈湿了:这是我的知音哪!这些年,我苦苦寻觅的就是这些知音,今生就是为农民知音累死,我也情愿。用了ABT,东北红松扦插育苗成活率84%,日本的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6%。用它培育的苗木造林,可绕地球赤道148圈。ABT还对果树、花卉、农作物等1582种植物有效。ABT在全国80%的县市,推广面积2.3亿亩,取得经济效益58.8亿元。她希望这个事实能感染有能力的人给予必要的投入。那时,“推广是不务正业”又像病菌一样迅速地传染给稚嫩的幼树,使得刚刚成型的果实一天天腐烂。可她的根不屈,粗壮的根在为“不务正业”正名!为了成果推广,她跑遍了大江南北。“她心里装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她为老百姓想的是怎样与生产实践结合。”院长张守攻说,“她推广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这是别人无法比的独到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
把社会林业工程搞得生龙活虎——在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王涛的战略思考。2006年,她在全国组织了庞大的社会林业工程大军——31个省、市、区的2000多个县级单位的2万多人,又开始了新的长征,研究和推动以社会经济与林业协调发展为中心的社会林业工程的实施。在科研和推广上,她能高屋建瓴,这与她领导的社会林业工程有密切关系。成千上万的林业生态建设队伍,如何调动全社会力量做?她在31个省、市、区的300多个县市进行调查,然后再作决策。社会林业工程还扩展到35个发展中国家。因此,王涛获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以战略眼光看生物质能源前沿——要问开车不用油而是树,你一定感到奇怪,你不会这样去想。可王涛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这是她的超人之想,过人之处。一切又都缘于她的科技战略眼光。“十一五”规划前,她就看到石化燃料枯竭的危机。她在寻找着替代物。她在树木中寻找,找那些能让汽车跑起来的能源树种。能源树,多么诱人的名字。许多人看到了这样的树木,或被美丽的叶片,五彩的色泽,还有果实所吸引。而它的内秀,就当没看到一样。唯独王涛过目不放:黄连木、文冠果、光皮树、小桐子、油桐和乌桕等树种。这些油料树种在中国的面积超过135万公顷。年果实产量100万吨以上,如能全部加工利用,可获得40余万吨生物柴油。王涛站得高、看得远,或许与她肩负的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的职责有关。她关注国家科技、经济的整体需求、目标和方向,以此把握整个前沿的攻关。于是,全国“十一五”、“十二五”生物质能源课题这个沉重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张建国所长说,在林业研究所的十六个团队中,王涛的生物质能源研究是个新学科,但却最出色。它不仅在林科院担起了大梁,而且还能领军全国的各路团队,她成了林业科研的女帅,全国的林业大军都服她。她从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根据林业的特点和优势,把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林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摆上了重要议程,并将培育和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列入国家林业局“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她带领着科研团队开始对全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做调查。她说,“我们就是要从树种里‘挤’柴油。”她是林业行业的第一个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也是人大环资委的委员。九年来,她虚心向领导和其他同志学习决策经验,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政策水平。每年的两会,她就自己熟悉的环境、科技问题提出建议,有多条得到采纳。她参加和领导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中央写入“新时期关于林业发展的决定”。九年来,她在常委会议上,共发言217次,参加了29部法律的立法与修改工作以及立法调研。2004年,她在日内瓦108次议员联盟大会上,介绍了我国防沙治沙的成绩,得到与会各国议员的好评。大会主席说,如果各国议会都像中国全国人大这样,那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履约必将取得预期效果。
重视人才,培养•精心•严厉
王涛对年轻人的培养非常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高端领军人才格外关心。在她的手下培养出数十位博士和硕士。如今,已在各条战线上挑起了大梁。
王涛对人才要求严厉。她治学严谨,写文章要求有理有据,王涛给许多博士生改过毕业论文,左一遍,右一遍地改。不光是错别字,连句式不适合的,她都改。邢友武博士说,我的论文,她就给我改了10遍之多。
王利兵博士说,“就是材料、稿子,她都是自己写。从来不让别人代笔。有时,为了不用讲稿,她就写好了背,背好后,不用稿就讲,有些她不了解的领域,她就学习。”
王涛把自己严厉的学风,传承给了她的弟子。在温室里搞扦插,从采条、浇水到控温、放风。她一定要博士们自己做。那时没有数据库,一切都凭手工,多少年的银杏期刊尘封着,又脏又乱,还要人工检索,非常费力,“费力也要去找。我们需要的是准确完整的数据”。学生们开始想不通,甚至委屈,“在别的导师手下的学生都很轻松,怎么你却那么严呢?”后来,他们在工作中才体会到,正是导师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才使他们终生受益。
王涛院士在青岛海边长大。她爱大海,喜欢听海边的涛声。她的一生亦如海涛的奔涌。潮来潮去,周而复始。她说过,她爱大海,身后,她依然要回归大海。2011年8月10日,王涛院士永远地离开我们。然而,涛声依旧,我们依旧能听到远处传来大海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