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大力开发优质新能源

2017-06-20 13:27:51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本期思考出版中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本期专题讨论主题为可燃冰。

对海洋可燃冰的研究,中国是从1995年开始的,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通过国家级开发项目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每立方米可燃冰可提取164立方米天然气,对此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其中,美国、加拿大在陆地上进行过试采,但效果不理想。中国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截至5月17日15时,总量试采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此次试采实现了中国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此外中国为世界第三大冻土国,可燃冰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青藏高原与东北冻土带,资源量初估为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其中陆地为350亿吨、海域为680亿吨。可燃冰开采利用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科学家预测可燃冰储量是煤、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未来将是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中国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今年一季度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5%,开发可燃冰等等新能源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专家认为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将是一场能源革命,乐观估计商业化开采2030年将实现,而中国力争在202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中国理应更多地开发各种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由于甲烷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倍,开采可燃冰应当保证甲烷不泄漏,同时还要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即可燃冰降压气化采出后,防止大坡度陆坡处的海底松散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失稳直至发生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还要要求开采成本大幅降低,才能与其它能源相比有市场竞争力,这都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与难题。但专家认为可燃冰今后作为清洁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开采可燃冰还牵涉到地缘政治问题,专家刘峰提出莫忽视可燃冰背后的“溢出效应”,可燃冰开发客观上有加剧南海争议的一面,他建议,在当前中国在可燃冰开发上已抢占先机,未来要进一步通过国家攻关行动和技术创新,强化在全球的行业领导力以及对周边国家的技术威慑力。若如此,南海争议区的共同开发或将柳暗花明,进而有望在可燃冰勘探与开发上有效铺开。可燃冰一旦商业开发成功,专家认为将发生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对此中国应当有充分准备,大力研究开发海洋和冻土开采装备,并从提升开采工艺到壮大配套装备,同时推进可燃冰开采、运输、储藏、使用的全流程开发,还要在降低开采成本上争取突破,尽快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利用。另一方面实现可燃冰在海域规模化的安全开采,减少乃至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对开采海域及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均是重大科研课题。由此可见,可燃冰开发也会引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5月中旬正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举办,韩晓平《全球能源何以互联》,张国宝《能源外交打通中亚沿线国共促丝路》、查道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基础性逻辑》三篇文章值得参阅,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能源界如何通过推进能源革命和能源互联,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信读者阅后将有自己的结论。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可燃冰,甲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