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新能源装机成第一大电源 青海积极领跑国家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装机成第一大电源 青海积极领跑国家新能源发展

2019-01-17 10:49:29 青海日报   作者: 王宏霞 孙禹晨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被大自然赋予了丰富的能源资源,蕴含着发展水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能。

作为我国清洁能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把握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趋势,举全省之力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的输出大省、产业大省和生态大省,奋力走在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前列,积极领跑国家新能源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84.3%,发电量占比75%,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乃至世界前列。2018年6月,随着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座百万千瓦光伏电站并网运行,青海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第一大电源。

截至2018年11月末,青海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799.4万千瓦,其中太阳能、风电装机分别为961.9万千瓦和266.9万千瓦,水电装机为1191.6万千瓦,火电装机为379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2420.4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86.5%。

不仅如此,2017年青海连续7天168小时实现全省100%清洁能源供电,打破了世界纪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8年青海再接再厉,连续9天216小时百分百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真正实现了用电“零排放”,由此带来的“绿电”效应,不仅让青海为告别化石能源迈出了开创性的步伐,而且也让青海在探索符合国情的能源转型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加强产业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领。为此,青海编制了《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方案》,制定了海西州、海南州两个基地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能源文明消费、多元供给、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合作。与此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打造清洁能源发展的效率优势,继率先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青海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后,青海又建成全国首座、全球第三座并网发电光热电站和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发电项目,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基地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2017年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名单。

2018年2月,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正式获批。省委省政府以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为牵引,稳步推进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力争将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成全国最大光热发电基地,并打造全国调蓄能力最强的黄河上游水电基地。

基于广泛互联的大电网以及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充足的调峰能力,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主动加强与东部电力输入省份沟通协作,通过电力交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青海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更大区域范围消纳。

2016年3月,青海富余光伏电量首次输送华东0.98亿千瓦时;通过跨省跨区电量交易,2017年青海向我国中东部地区输送清洁能源电力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实现新能源消纳由以省内市场为主向省外市场拓展的转变。2018年,青海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再创新高,截至11月底,青海电网累计外送清洁能源电量93.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4%。其中,外送新能源电量31.22亿千瓦时,水电电量61.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2.1%和209%。

2018年11月7日,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擂响战鼓。依托这一外送通道,青海将实现远距离输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突破,标志着青海电网正式步入“特高压时代”;工程建成后将促进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

青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为呵护这里的蓝天碧水,自2015年4月起,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电能替代号召,重点在青海湖、三江源等“两域三市四县”推动电能替代向商业热泵、餐饮电炊、家庭电气化、农业配套等领域拓展。

眼下在青海省的三江源头地区,昔日烧煤、烧牛粪、烧柴的冬季取暖模式正逐渐被使用电能所替代。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青海已实施清洁取暖在内的电能替代项目1283个,完成替代电量73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89.67万吨,二氧化碳减排242万吨。

2018年6月16日,和煦的阳光照在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唐隆台村的养殖大棚上,牛棚里成群结队的黑牦牛正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的滋养。当饲养人员拿着粉料走向牛群时,牦牛们瞬间“满血复活”。“经过电网改造升级,我们公司的粉料工作更有保障了,不用再担心出现跳闸或保险烧断的情况,我们要开足马力喂养,争取在销售时节多出栏。”说到农网改造带来的便利,平安子诺肉牛养殖公司负责人马生虎赞不绝口。

同年10月12日,地处三江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再传喜讯,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3200万元建设的玛多4.4兆瓦村级扶贫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作为国内海拔最高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后年发电量将达680万千瓦时,惠及当地11个贫困村的628户、1686名贫困人口。

“十三五”期间,青海计划建成扶贫光伏装机78.95万千瓦,覆盖39个贫困县、1761个贫困村、78450户贫困户;改造42个县农村电网,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

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拉动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规模优势;加快外送通道建设,这不仅是青海给出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答案,也是青海主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根据相关规划,青海计划在2020年建成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14座,装机规模152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9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80%;创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初步形成太阳能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国家级太阳能装备制造基地,组建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形成光伏应用与制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此外,“十四五”期间,青海还将建成“海西格尔木—华东地区±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外送绿色电量620亿千瓦时。力争到2025年,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示范省。

在发展绿色能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共识的今天,青海在推动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让人们更增添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青海样本”必将释放更大活力,赢得更大作为。(马新)

记者快评

清洁能源,为创新驱动发展“赋能”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与能源变革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一场历史性的能源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

“能源转型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任务是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根本途径是再电气化。”2017年,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公司年中工作会上提出的再电气化,从生产环节看,体现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从消费环节看,则体现为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变革行动不断推进,清洁能源已成为全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相关研究表明,90%以上的清洁能源必须转化为电才能得以应用。因此,电能是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形式。

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指引下,青海的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尤其是2017年、2018年“青洽会”期间,青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绿电7日”和“绿电9日”实践,为告别化石能源迈出了开创性的步伐。

当今的现代科技全面、系统、深入的发展正在将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能源正在由化石资源为主转向以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为主,分布式能源概念将重构能源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在这个生态文明新时代,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能够生产绿色有机的生态产品、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将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区域。因此在新的时代,青海许多特有条件开始凸显自身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

清洁能源是人类利用能源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尽快实现由过去单纯依靠大规模投资、大规模资源低效率消耗并造成大规模环境破坏维持增长,转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等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改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相信,通过发挥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让它们为创新驱动发展“赋能”,青海一定会闯出一条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马新)

一线故事

探班清洁能源“高速公路”始发站

数九寒冬,朔风凛冽。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海南750千伏变电站内,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顶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上百名电网建设者或绑扎钢筋,或制作模板,高高挺立的混凝土泵站前人欢马叫,青海首条特高压输电工程相关配套工程基础浇筑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海南750千伏变电站工程是±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建成该工程可为±800千伏换流站提供充足的负荷保证。”海南750千伏变电站工程业主项目部副经理张万祥介绍说,受当地环境气候影响,工程有效施工期短,为了确保特高压工程按期投运,海南750千伏变电站按照特高压换流站建设里程碑计划倒排工期,组织开展冬季施工。

走进变电站,一个白色的“箱子”首先映入眼帘。“可别小看了这个观测站,它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呢!”张万祥说。原来,这是当地气象部门为工程专设的气象观测站,站内共安装了3个温度测量仪和1个风速测量仪,可以实时测量24小时内的温度和风速变化,助力工程安全施工。

在略显空旷的施工场地内,一个个军绿色的帐篷在雪野的衬托下格外显眼,这是施工人员为浇筑好的基础专门搭建的暖棚。走进一间暖棚内,只见几个不锈钢方墩样式的电烘箱井然有序排布在基础周边,施工人员张育诚正在棚内测量并记录温度。他说:“冬季施工保证混凝土质量,控温是关键。棚内温度须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上,低于这个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难度会变大。”

据了解,在海南750千伏变电站长约800米、宽约450米的站区内,这样的暖棚共有16个。负荷允许条件下的暖棚内使用电烘箱进行加温,部分暖棚使用无烟煤进行加温。施工人员分组,每隔2个小时进行一次测温巡视和控温调整。

自2018年11月7日青海-河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动员大会至今,海南750千伏变电站的主变油池、高抗油池、继电器小室、330千伏构架基础垫层浇筑已完成100%;330千伏构架基础浇筑以及330千伏继电器室柱基钢筋绑扎等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我们这个‘智慧工地’,只需要一台手机和一个APP,就能精准把握现场人力资源动态。”据青海-河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电线路(青海段)业主项目部副经理赵国仲介绍,为加强工程精益管理,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大力推行大数据分析应用,并探索应用智能管控系统对作业人员、着装规范、行为规范、作业环境、工程验收等环节进行智能分析并发布指令,力求做到“智能识别,现场识别及后台识别”。

目前,除全力组织推进海南750千伏变电站工程冬季施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还配合“青海-河南”特高压工程,在西宁建设完工了国内首座±800千伏换流变现场组装厂房和我国净空最高的高海拔高压试验大厅,厂房与高压试验大厅连为一体,共同组成换流变组装与试验基地,为后续工程换流变设备组装和电气设备试验做好了充分准备。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新能源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