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国家智囊团” 为合肥地热资源发展把脉

2020-11-12 14:14:45 合肥晚报   作者: 吴奇 汪琴  

“国家智囊团” 为合肥地热资源发展把脉,滨湖科学城加快打造长三角单体最大区域能源项目。


“国家智囊团”在科学城区域能源站考察

目前,滨湖科学城拥有长三角单体最大的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未来骆岗生态公园、空港经济区、西部运河新城等区域,还有望陆续规划“地源热泵+”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在国内积极探索地热开发利用新模式。

11月11日,记者从合肥热电集团获悉,本周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团专程来到合肥,“国家智囊团”为未来合肥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把脉。同时,专家们将系统厘清安徽地热资源家底,探索地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样板

地下120米深的“自然空调” 滨湖尝鲜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

由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的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项目位于滨湖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单体最大的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来到能源站地下9米深的地方,庞大的机组映入眼帘,新能源黑科技——地源热泵技术正在发挥功效,这个项目引起了考察团专家的浓厚兴趣。

冬季供热时,通过地下管道获取土壤中热量为室内供热;夏季制冷时,可把室内的热量通过系统管道排入大地中,为室内提供冷量。这种“自然空调”在地下约120米的深度运行,设计打孔埋管多达12000口,不受室外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可持续、环保等特点。

本项目是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以地源热泵为主,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的区域能源项目,也是合肥对于新能源集中供能的首次尝试,现阶段用户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能源站全部位于公共绿地的地下,在站点与地面景观绿化的衔接处,规划有新能源科普的展示长廊,提供了项目展示和公众参与的平台,也丰富了滨湖科学城的科普旅游资源。

“截至2020年夏供结束,总计向用户供能超过2500万kwh,试点效果良好。”合肥热电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契合合肥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理念。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自安徽创新馆开馆之日起正式投入运行开始供能,运行效果优良,后续配套项目还将进一步建设。

解密

合肥地热资源到底有多少 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位居全省前列

合肥地处江淮,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安徽16个城市建设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综合调查13870平方公里,其中合肥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位居全省前列,仅次于皖北阜阳。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合肥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工程面积占了全省55%。

不过,也要看到全省浅层地热能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地温监测及能效评价欠规范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指出,虽然“坐拥”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包括合肥在内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地热开发利用还未形成较大规模。

展望

推动长三角能源使用一体化 空港经济区等规划“地源热泵+”新模式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趋严峻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急剧消耗,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之一。近年来,合肥坚持以节能环保,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等地热新能源业务,积极构建多能互补供热新格局,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指出,在长三角尤其是像合肥这类 “冬冷夏热” 地区,应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好地热资源,解决冬季区域供暖和夏季空调制冷问题。


汪集暘院士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至今没有统一供暖规划。天冷的时候,各家各户会自行选择空调、天然气甚至烧煤来取暖。这不仅浪费能源,也会造成大量污染。

下一步,考察团将结合合肥及安徽其他地市地热资源利用模式,围绕长三角地区 “一体化” 和 “高质量” 的发展理念,分析和研究地热资源利用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方向,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意见和建议。

“国内供热线正在逐渐南移,南方供暖是大势所趋。通过分析合肥的地热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新模式,在全国更多地方推广和应用。”庞忠和介绍,研究成果预计2021年完成,相关内容有望纳入国家新一轮发展规划中。

合肥探索新能源的脚步远未止住,合肥热电正和相关部门洽谈滨湖骆岗生态公园、空港经济区(新桥机场二期)、东部新中心老工业遗址公园、通航通用机场、西部小庙运河新城等多个项目,这些区域或将陆续规划开发“地源热泵+”多能互补能源供应新模式。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合肥,地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