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光伏设备行业:技术革新多点开花 下游产能扩张远超预期

2020-12-09 10:44:34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研究员:韦钰/吕娟  

电池片:PERC 及过渡路线进展超预期,异质结放量箭在弦上①当前PERC+/Topcon/HJT 三线并进,不同电池片厂商由于技术积累不同、原有产能、厂房、设备投入不同、自身产业链布局不同、客户分布不同、企业经营策略不同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②从市场层面看,PERC/PERC+的生命周期仍在延续,仍是最具量产性价比的技术路线。且在大硅片等因素的推动下,当前还有较大的产能缺口,扩产产能远超年初预期;③而HJT 电池在2020 年取得了明显发展。就成本而言,HJT 设备单GW 投资降至4.5 亿,判断2021 年有望降至4 亿甚至更低水平;就转换效率而言,HJT 产品更加成熟,转换效率已接近24.5%左右,预计2021 年将进一步提至24.5-25%以上;就下游电池片厂商而言,越来越多厂商加入GW 级投资行列;最后就设备厂商而言,国内设备厂商领先全球,综合解决方案型设备商出现;④与前两类电池相比,布局Topcon 的企业相对少一些,更多采取观望态度。

行业新增300GW+以上产能规划,设备厂商订单快速增长根据我们的统计,2020 年以来,各企业宣布的新投项目合计产能总计达到319.57GW 以上,其中PERC/PERC+共155.85GW;Topcon共8GW;HIT 共68.82GW;未表明技术路线86.9GW。以上产能对应的电池片设备总规模约889.59 亿元。假设项目平均在3.5-4年左右投产,则对应年均电池片设备市场规模约222-254 亿元。

部分厂商已拿到HJT 规模化量产订单

2020 年最受关注的HJT 招标包括山煤1GW、华晟500MW 和通威1GW 项目。综合以上中标情况,我们发现在整线供应环节,迈为/捷佳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在PECVD 单环节,理想也有一定的优势。得益于设备厂商单机产能的提升,HJT 单线规模从之前的50MW 提升至200-400MW,为产线的降本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硅片:大尺寸带来技术红利,推动全产业链设备更新升级①硅片尺寸不断增大是光伏行业降本保价的重要方式。当前行业内尺寸之争持续,已基本形成182/210 两个阵营。总体来看,无论是182 还是210,大硅片趋势已然定调,推动硅片/电池片/组件厂商的产能更新;②就设备而言,从规模维度看,目前市场上约有近100GW 166 及以下尺寸的产能,大多无法直接升级至210;从时间维度看,仅2018-2019 年左右投产的产能,部分可以改造至210mm 尺寸;最后从尺寸的选择来看,近几个月规划的产能大多选择210mm 向下兼容;③我们认为,全产业链尺寸的升级一定不会一蹴而就,上下游配合需要2-3 年的时间。各个环节的各个厂商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会选择最符合自身长期规划的产能进行布局。而无论何种选择,产业更新升级是必然趋势,带来设备厂商的订单持续增长。

龙头厂商及新势力阵营加速扩产,新增规划产能140GW 以上①过去五年,隆基和中环保持在单晶硅市场上的双寡头格局。而2020 年下半年,一方面由于部分厂商出于提升产业链话语权考虑,加大硅片环节布局力度;另一方面第三方新势力阵营借行业变革之际开始加速转型,在此推动下,2021 年及朝后至少有140GW 以上新增硅片产能投放;②我们以1GW 硅片所需设备投资约2 亿,其中单晶炉投资约1.3 亿左右计算,2021 年及朝后新增硅片投入对应硅片设备市场规模约280 亿元,对应单晶炉市场规模约180 亿元。假设项目平均在2-2.5 年左右投产,则对应年均硅片设备市场规模约112-140 亿元,对应年均单晶炉市场规模72-90 亿元。晶盛机电、上机数控等厂商有望直接受益。

投资评价和建议:当前光伏行业技术变革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多点开花,带来远超市场预期的新增与更新设备需求。就电池片环节来看,PERC 及过渡路线进展超预期,而异质结在2020 年在成本/效率/下游客户接受度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放量箭在弦上。根据统计,2020 年初至今行业新增300GW 以上电池片产能规划,带来设备厂商订单快速增长,保障中短期业绩增长。长期来看,部分设备厂商已拿到HJT 规模化量产线的整线订单,把握下一代电池的发展机会。就硅片环节来看,尺寸之争仍在持续,大尺寸蔚然成风,带来技术红利,推动全产业链设备更新升级。而龙头厂商与第三方新势力阵营均加速扩产,新增规划产能140GW 以上,带来年均110亿以上设备需求。重点推荐:迈为股份、晶盛机电、上机数控、帝尔激光、金辰股份。

风险因素:新技术推广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设备厂商竞争加剧的风险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光伏设备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