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全国碳市场扩容 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2-03-25 09:33:33 期货日报   作者: 闫碧洁  

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性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在全国碳市场不断扩容的当下,对接国际标准,融入全球碳定价体系是大势所趋。

当前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顺利收官并开启第二个周期。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相关负责人在对政策进行解读时表示,对2020年和2021年任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这预示着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或将扩围。”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排在前面的建材行业最有可能率先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其次是有色行业。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在全国碳市场不断纳入更多行业的同时,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也不断开疆拓土,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探索求新。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目前,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据筹建会透露,作为我国首个面向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将通过海洋碳汇(即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同时,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与林业碳汇这样的绿碳相比,人们对于蓝碳较为陌生。事实上,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因此,探索蓝碳的市场化交易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不言而喻。业内人士分析称,海碳中心聚焦于蓝碳交易,体现出其与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有益补充。

有关专家透露,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优势,赋予了海碳中心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市场空间,能够起到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作用。以全面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为出发点,加快构建面向国际投资者的交易规则,将推动我国碳市场打开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大门。

当前,减少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全球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共识,在此目标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加紧研制“脱碳”的政策性工具。据路透社报道,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相关规则达成协议。根据碳边界调整机制,欧盟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铝、化肥、钢铁等产品征税。欧盟理事会表示,这一环保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碳泄漏,并鼓励伙伴国家制定碳定价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欧盟理事会在本次会议上表示,计划与其他国家就碳定价工具设立气候联盟,探索全球碳定价体系。业内专家分析称,CBAM将推动我国碳交易加速与欧洲对标,我国碳市场有望加速纳入高排放行业。同时,建设国际化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利于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国价格”,为探索全球碳定价机制提供有利契机。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碳市场扩容,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