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鹏锐技术刘鹏:数字化助力能源企业降本增效 | 千乘资本摘星者

2023-03-28 08:05:00 中国能源网

《QSH摘星者》第一期节目由千乘资本联合投资家“名企探营”栏目,走进千乘资本投资企业——鹏锐技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工业软件产业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鹏锐技术致力于为发电、油气、电网等资产密集型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软硬件产品,为企业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安全运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期《QSH摘星者》,走进国内领先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解决方案及产品提供商——鹏锐技术,对话鹏锐技术创始人&董事长刘鹏。

微信图片_20230323164229.jpg

以下是刘鹏总现场对话实录,由千乘资本、投资家网共同整理:

心怀软件国产化梦

抵押房产倾注创业

在2012年我们成立深圳鹏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鹏锐技术),原先我们初创团队是来自于中广核设计院,因为我们当时在设计院的团队主要是以引进和消化国外工业软件为主,服务于设计院在核电领域相关工业软件的二次开发、定制开发,满足设计院核电工程出版图纸的要求,同步做力学分析计算、设备强度计算等专业的计算接口,以及给中广核工程公司,去计算相应的一些材料、造价,辅助施工过程管理,以及满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的一些核岛厂房辐射计算、施工过程仿真、隐患排查等应用需求。

在日本福岛事件之后,整个中国的核电产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我们在一年多左右的时间,自身业务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当时我们团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实际上我们认为整个核电产业相关的数字化全过程链条已经具备雏形,其中的思路和方法具备示范和推广的价值。

当时我们的信心也并不是很充分,2012年,我们这帮初创团队的成员从中广核设计院出来了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先把外企相关的软件去做国产化替代。我们当时这帮搞技术的人员还是有一种情结,想用自己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初创股东一凑钱,甚至把房子一抵押就开始干活了,也没想过融资什么的,可以说是冲动型创业

第一笔订单印象深刻

感恩创业团队一路相随

因为我们一开始创业的时候,选的是一个商住两用的写字楼,条件很一般,所以当时客户要到公司实地考察,看这个公司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实力去做数字化这个事儿。

当时我们特别纠结,我们特意通知客户早上10点到公司,实际情况是10点前坐电梯是要在楼下排长队的,排非常久的时间,我们特意说早上晚点到。客户在看了我们整个公司之后,可以说是一言不发,我们也很紧张。这次客户参观考察让我们团队也是终身难忘。

多年以后,我们在跟我们的这个客户闲聊的时候,我们表示这个最开始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你们也是我们第一个客户。客户就说当年发现了你们这家公司是一家小公司,初创企业,技术团队也确实是从核电设计院出来的,有技术能力,但是也对公司的规模表示担心,选择我们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但当年也确实没有别的选择。所以这个事对我来说,印象特别深。

所以当时客户来公司考察的时候,真的是让我们公司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我们能做好,但是公司的规模确实也摆在那里。在2013年那个时候,数字化在国内实际上还没有起步,当时我们也确实是这家客户最好的选择。

对我们而言的话,创业的过程是非常难忘的,我们也非常高兴地在成立11年的时间节点,再回过头来看,大多数一起创业的小伙伴都还在,我觉得这是让我们感觉非常欣慰的一点。基本上鹏锐技术的大多数客户对于我们在2012年就认准这个方向不计代价地开展持续多年的自主研发,尤其是敢于从央企辞职出来不顾风险的精神表示欣赏,我们很多客户也在不停的给我们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数字化转型浪潮日新月异

能源类企业受重视程度高

2012年的时候国内确实是没有提什么数字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在能源行业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的创业公司,那个时间段包括智能制造的行业机会也都还没有真正呈现出来。

我是大学一毕业就到了广东核电设计院,原先是按照台山核电操作员的定位进行岗前培训的,但当时因为台山核电项目进度没有那么快,有幸分配到了中广核设计院。我们初创团队在中广核设计院相识相知,我们从零几年就开始接触了最早的欧美国家的工业软件和相关思路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业软件的选型、测试工作,中广核设计院这个平台确实给了我们成长的机遇,非常感谢这段难忘的经历。

确确实实欧美国家很多工业软件的厂商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哪怕经过我们将近十年的经验积累,当我们说我们想做国产化的工业软件产品的时候,很多人一开始是压根不相信的。所以我们想在整个中国的能源行业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做一些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以及行业应用和推广的事,一开始很多人是不看好的。自己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也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现在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是一波接着一波,充分表达了国家对整个智能制造方向,包括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公司所服务的是能源类的企业为主,那么也说明国家对于这些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确保环保的目标下,怎么能够独立自主摆脱一些外企工业软件的依赖,确保我们的能源安全,也说明了国家对这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海量数据带来

高负荷、高压力、高难度

鹏锐的客户主要是发电、油气、电网等资产密集型的流程企业,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行业的痛点,对于不同细分类型的能源企业在生产运维阶段痛点程度不一。

第一是靠人工去进行手动的一些操作,检查设备、抄表、带着便携式的仪器到现场去测量设备的状态,都是靠人工到现场要开展大量的工作。

第二个是数据现在是越来越多,因为各个行业都在提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海量的数据上来了之后,对于运行人员来说,几百个上千个可以调整的参数怎么样搭配才是一个最优的组合策略,光靠人去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人的要求还有压力都特别大。

第三个痛点就在于我们现有的信息化的系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对于发电行业的一个发电厂来说,一个厂就有将近20-30套业务系统,对于电网类的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有将近百套业务系统,对于一个油气行业来说的话,可能有将近40-50套业务系统,那么一线实际上核心的生产部门就是运行、设备、检维修几个大的部门,对于他们来说,在使用数据、消费数据,以及维护数据的时候,他的工作强度甚至说超越了他的主业。

以数据标准为“灵魂”

打破数据孤岛

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要从提高数据的密度和数据的质量,替代人工巡检,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去解决行业痛点,以及经过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去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分析和计算,结合经验模型去积累故障库和知识库,还有包括优秀参数组合的自动的分析和计算,通过数字孪生打通它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给一线的真正用户降低使用数据、消费数据的难度,提升效率,推动知识的沉淀。

我们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一开始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相应的数据标准去进行各个系统的衔接来打破数据孤岛。

所以我们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今年是11年了,从常规发电、电网到核电以及我们整个流程工业数据质量的自动检测等相应的国家标准,我们都在参与制定和建设。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数据标准去作为一个灵魂,去做为一个指导准则,逐步去打通它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数据有效的聚合,构建底层围绕工艺流程上的生产物资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对象级语义网络。这其实也是后续在能源行业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工作。

从基建到运维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以发电厂为例,我们从电厂的基建阶段就开始投入产品和服务,那么去推动在基建期不同的设计软件、设计数据、采购数据、制造数据、安装和调试数据的融会贯通,能够实现在一个有机的聚合的前提下,为生产运维阶段带来一个良好的数据基础,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底座。


  我们在基建期就能够帮助发电企业降低施工造价的成本。

举个例子,因为现在设计院不同专业用的设计软件是不太一样的,我们通过模型和数据的聚合之后,去做碰撞检查,去做材料统计,去做零部件和电缆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把工程造价降低,每个发电厂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我们整个数字化产业在整个能源领域,在基建期就会产生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运维阶段的话,实际上我们服务于业主,从设备管理,到生产运行管理,包括检维修以及安全管理,我们在运维期去积累设备的故障库,形成我们的专家知识库,那么问题来了之后,及时通知一线的设备管理人员,基于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评价的相关数据,我们去判断设备到底要停下来检修,还是可以继续健康运行,给出科学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另外一个,对运行人员来说,整个能源工业是连续生产型的流程工业,它不是离散制造业,流程工业是有不同的班组要连续去进行倒班,去实现企业的连续作业。对于不同的班组来说,从经验上,不同班组对整个机组和系统的操作经验是不一样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头一样,它不一般齐。

以发电厂为例,在不同电网负荷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原料,比如说它是燃煤发电厂,不同煤的热值,它不同的运行参数应该是怎么组合,怎样让我们五个班组都能够达到一个最优的水平,让普通的员工也能够达到专家级水平,这是我们的目标。

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降低发电成本,让它每发一度电多赚钱,这是我们在整个发电厂运营阶段,从安全可靠运行,降低设备的检维修成本、辅助监盘优化运行等一系列手段,帮助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它应有的收益。

这是现在协助我们发电类企业从基建到运维的整个过程的业务逻辑。

我们预测过在基建期能够平均帮我们的业主客户节约1,000万到2,000万、3,000万不等,看它机组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况,这样提高它的收益,降低它的造价。

在运维阶段,通过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每年能够给企业节约大量的检维修经费,具体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估,但是我们预计也是在千万级别,对于运行优化方向来说,我们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在不进行改造的情况下,能帮他增加大概每年500万左右的盈利。

未来数字化转型机会迭起

我们把能源工业未来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分了5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是整个分布式控制系统,在能源行业的各个领域里面,我觉得分布式控制系统像DCS这块一定是应用的规模越来越广,而且要求控制领域的软件硬件要完全国产化,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

另外就是信息化的层面上,我们很多的管理软件也要求要国产化,比如说我们的ERP,还有财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偏统计类、管理类的信息系统,这块的国产化数字化的浪潮也是比较大的,机会也会比较多。

数字化这个层面而言,推动所有业务系统数据的有机聚合,去构建数字孪生体,去打造一个在虚拟世界当中能够反映真实世界包括整个能源行业工厂的实际运行状态,并能够做仿真做分析做预测的数字孪生体,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赛道。这个领域里面机会非常多。我觉得在未来2-3年,我们所做的这个事一定是一个基础,因为只有把整个体系的数据打通,实现一个数字孪生体,那么构建底层的基于对象的语义网络,我们才能够向更深层次去构建能源行业的人工智能,否则我们训练的语义库、知识库都不齐备的话,再往高阶的应用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未来,从人工智能的深层次的应用上来说,会不断的有企业冒出来,会有更多的机会,这是我们在纵向不断延伸的价值点。

我认为对于整个能源工业来说,未来核心是为了客户深层次价值的实现,比如说少人值守、无人值守,包括常规发电、核电、石油、石化、电网,现场一线的员工一定会越来越少,整个能源工业一定会通过数字化转型逐步提升工作效率,传统一线的作业人员变成知识性的员工,有需求他才到现场,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确保人员安全。

所以对于整个能源工业来说,数据是核心,就像我们公司一直说的“让数据创造价值”,我们不做传统意义的信息系统、管理系统,我们做的是围绕着设备、系统,包括整个装置,或者叫机组,从设计到基建到运行的全过程数据的融会贯通,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底座,为我们各个阶段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去提供服务。

从我们公司的使命上来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年6月也会发布我们自己的3D CAD设计软件,这样我们就从设计端到基建端到运行端,全部齐全了。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延伸的话,我们也要向上下游向上游和下游进一步地去拓展。

我们的横向拓展来说,2019年国家出台数据安全法,我们在做了大量的能源类企业的数据标准了之后,可以跟很多信息安全的厂商去协作,去推动能源类企业的数据分级分类,把数据安全环节实现真正地落地,这是我们未来从横向和纵向上要做的事情。

「谈创业」

创业是一件充满风险又充满乐趣的事

我们现在再看创业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如果说日本福岛事件不发生,我们团队可能就不会从中广核设计院出来,但是日本福岛事件出来了之后,我们服务于核电设计、基建和生产的任务少了,当时我觉得我刚满三十岁,我不能闲在这里,所以我说了家里人以及小伙伴,我们义无反顾出来一起去做这样的事。

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这帮小伙伴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好这个事儿到底将来给谁用,外企的这些工业软件厂商花了二三十年做的这些软件,在我们看来,硬件我们搞不定,但利用软件新技术新架构我们是有机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实际上我们其实是纯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创业的问题。

在真正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我们事后总结发现当年也有可能很快夭折,所以说我们的运气也还算不错,赶上了国家一波又一波的数字化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我们才能够有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存活下来。

这11年内我们没有做过外企的软件代理,或者说包装,也没有基于什么开源的,或者说商业的相关软件做改造,完全是自主独立开发。这些年来我们从不懂宣传,不懂融资,只是不断闷头做产品并推向市场,不断地迭代,不断地完善,到我们也需要不断宣传并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发展;从不懂管理、财务等到什么都要懂,创业确实让我们整个团队也都在不断地成长。核心团队成员也陆续加入了来自于外企工业软件厂商的、腾讯的、华为等大厂的小伙伴,我们都在围绕着我们的初心运营我们的公司。

所以整个创业的过程,对企业来说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化,包括它的思想、组织和管理模式不断地优化,我觉得对于创业来说一定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能够包容,同时也善于去学习,善于去发现,尤其是我们在做能源工业的过程中,在石油化工、常规发电、核电、电网等不同细分行业中,其实不同行业都有非常多的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让其他细分行业的用户借鉴的东西,我们也是一座桥梁,抓住这些闪光点,把它变成现实,推动能源行业细分领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提高。团队成员每个人也都有闪光点,用人所长,一起成长。

所以我们觉得创业是一件充满了风险,但又充满了乐趣的事。

「谈千乘」

低谷中果断增持 让我们感动

千乘资本的创始人熊总的投资逻辑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千乘资本的投资逻辑,不是看短期内公司的波动起伏,他投的是长线,他觉得这个公司如果说有价值,他会果断地投入,包括不断的地加持。

实际上最让我感动的是在2020、2021年,在整个能源工业的下行周期,在我们向下行到谷底的阶段,千乘资本对我们是不离不弃,并且不断地增持我们,我认为整个千乘的投资逻辑和理念是非常理性,我觉得他们其实看待的是公司长周期能不能给行业带来价值,这个团队是否能够乘风破浪,这个公司能不能够去实现投资的初衷,所以我觉得千乘资本的整个投资逻辑也好,包括对整个公司的不断加持,是让我们特别感动的。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鹏锐技术刘鹏,能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