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全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在烟台启动

2023-12-15 08:58:26 水母网   作者: 信召红 王宏伟  

海上逐光,风景这边独好。

11月22日,由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烟台)有限公司与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共同创建的全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在烟台启动运营。

在国内外尚无成熟海上光伏开发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全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的运营和启动,开启了海上光伏企业聚链成群的新篇章,为各方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吹响了“集结号”,标志着我国在海上光伏实证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填补国内空白

海上光伏产业有了“试验场”

烟台高新区四十里海湾,矗立着一座红色的半潜式海洋平台,这里便是全国首个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所在地。

“集光海上光伏实证基地由一座半潜式海上生活平台改造而成,从外观上来看,整个平台大小超过13个篮球场。目前首批46串光伏产品已安装到位,实现并网发电。”昨日,记者跟随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细录登上这座海上“巨无霸”,实地探访海上光伏产业的前沿动向,感受烟台澎湃发展的绿色动能。

经过近一年建设,实证基地正式启动运营。在此前的试运营过程中,实证基地克服风、浪、流的循环载荷和高盐雾等复杂海上工况,对水位、结构受力、光照强度、发电量等数十项数据和光伏平台项目的发电效率、新材料防腐性、抗风浪能力等关键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证,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满足了要求。

记者看到,基地平台开阔的甲板上,已经布满了各种尺寸和规格的光伏组件。“当前陆上光伏产品不能够直接用到海上,都需要针对海洋高盐雾等特殊工况研发新产品。实证基地主要是试验各种海上光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包括验证海上光伏组件在海洋环境中能否长时间高效可靠运行,试验海上光伏漂浮式平台技术等,相当于海上光伏产业有了‘试验场’。”潘细录说。

目前,实证基地吸引了众多一线光伏组件企业以及原材料企业的踊跃参与,共收集25家组件及原材料企业的46串光伏产品在此进行实证,包含了不同电池技术比对,不同类型封装胶膜比对,不同玻璃镀膜技术比对,不同边框材料的比对以及透明背板与双玻组件的比对。与此同时,这些光伏产品已经接入海上基地平台的分布式储能消纳系统,开始为平台生活区供电。

在数据分析方面,实证基地接入了由国家光伏质检中心(CPVT)发布的户外实证“曦云”数据平台。该数据平台可针对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应用场景下光伏产品的实证表现进行实时、系统、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光伏质检中心(CPVT)户外实证基地的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实证技术能力。

打造全球首个

竹基复合海上光伏新材料

距集光海上光伏实证基地不远处,几块巨大的光伏板漂浮在湛蓝海面上,在太阳照射下闪耀着粼粼波光。

由4个单个浮体方阵组成,装机总容量达400千瓦,总净甲板面积约1900 平方米,可满足在浪高6.5米、风速34米/秒、4.6米潮差的开阔性海域安全运行——这是中集来福士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也是全国首个该领域的示范项目。如今,该平台已交付中集集光并与海上光伏实证基地相连通,助力深入开展实证工作。

当前,光伏新能源产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周期,光伏应用场景由陆地迈向海洋,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中集集光专注于提供基于海上光伏的海洋综合开发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安装的海上光伏发电能力是600千瓦,每年可发72万度电,用作海上基地平台的生活和工作用电以及电动船用电,实现海上新能源发电和海上就地消纳。”潘细录说。

不过,在近海布设光伏项目并不容易,海上空气湿度大、盐雾腐蚀强、多强风强浪的恶劣环境,对海上光伏组件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生产建设成本高,一直是影响海上光伏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技术改进,实现海上光伏的降本增效,是加速海洋新能源应用开发的核心动力。

在海上光伏实证基地西南方向,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项目“集林一号”正在开展测试工作。

“竹基复合材料是一种以竹子为基材、采用多种新工艺制成的新型生物基材料,与传统钢结构相比,具有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耐海水腐蚀、使用寿命更长、绿色环保等优势。”潘细录介绍,该光伏发电平台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与中林绿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建造,项目在全球首次采用新型竹基海工材料作为主材,开启了新材料在浮式光伏平台领域的试验应用。在相关实证测试完成后,将规模化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助力推动海上光伏平价开发进程。

跨越从0到1

携手推动光伏产业链“下海”

蔚蓝大海,蕴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无限潜能。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测算可安装海上光伏装机规模超过70GW。

当前,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已率先推出批量化海上光伏开发规划,海上光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海上光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无建设运营行业标准、无成熟可借鉴监管经验等实际困难。通过海上光伏实证验证与匹配,设计建造出符合海上选型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光伏基地已势在必行。

基于此,中集集光携手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共同建设海上光伏实证基地。基地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优化和比对,将进一步验证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光伏发电技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形成相对成熟的论证成果,建立一套完整的海上光伏运维技术和系统方案,为海上光伏规模化、商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海上光伏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广阔蓝海,是一个新的万亿级庞大市场,行业亟需掌握可靠安全的技术方案,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个合作共赢的秩序,这需要多方的共同突破和创新。”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表示。

“海上光伏是一个从0到1的发展过程,如何制定标准,制定什么样的标准能满足海上光伏产品的推广应用,仍是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烟台高新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招商中心主任李芳德表示,搭建专业化、商业化的实证基地,对海上光伏装备性能分析与检测、设计优化、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该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掌握海上光伏核心技术,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为光伏产业链下海提供海上现场实证服务,将促进海上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推进我国海上光伏基地化、规模化建设,为国家海洋新能源应用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为国家海上检测标准占领全球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发力新型应用场景

推动海上新能源创新发展

在“双碳”目标和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上光伏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既是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新增长点,更是经略海洋的有力抓手。

抢滩海上光伏新蓝海,烟台占据先发优势。2022年6月,山东省能源局公布2022年山东竞争配置10个海上光伏项目,海阳、招远、莱州三个入选区域装机容量共计410万千瓦,占据全部装机总量的1/3,为6个入选地级市之首。

不仅是中集,今年5月份规划建设的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海阳HG34海上光伏项目采取的是近海桩基式,HG34海上光伏项目规划装机容量270万千瓦,是当前全球最大、国内首批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

无论是漂浮式,还是桩基式,烟台周边海域已经成为各能源央企发展海上光伏的“良田”。

眼下,以中集来福士与中集集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也在积极开拓基于海上光伏的新型应用场景。“我们正在推进海上光伏制氢、氢+碳捕捉二氧化碳制甲醇等‘海上能源岛’示范项目,并与上海济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一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氢燃料电池船舶,实现海上新能源制氢就地消纳,已于今年7月下海试航成功。”潘细录介绍,中集集光还将与各合作方共同努力,携手共推海上光伏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海上新能源创新发展,为海洋强国战略和“双碳”目标持续贡献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 信召红 王宏伟 通讯员 孙俊杰 杨雪洁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烟台,海上浮式光伏实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