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落实“双碳”目标,优化青岛高架桥下附属空间

2024-02-26 11:07:14 青岛日报   作者: 侯寅峰 王旭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开采和利用不仅容易导致能源供需紧张,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2015年,由195个国家和欧盟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了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的目标。中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号召,2020年底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此为指引,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双碳”战略,强调在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相结合的方式,争取更早实现碳中和。

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双碳”目标

在“双碳”战略框架下,关于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发展高效、低碳的能源存储技术,以及绿色的能源转化技术,促使可再生能源更好地融入能源体系。在生态系统与碳汇研究方面,开展森林碳汇的研究,通过森林保护和合理经营,提高森林的吸碳能力。在建筑与交通领域方面,推进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理念,减少建筑物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交通系统的能效,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这些研究方向都旨在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推动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架桥不仅是交通流畅的关键枢纽,还承载了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的重任。如何通过创新手段,优化高架桥下附属空间,高效利用原本被忽视或未充分利用的城市空间,将其转化为多功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是当前有序推进“双碳”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高架桥下附属空间的优化利用,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同时也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新增土地的部分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土地开发产生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优化高架桥下附属空间时,可以引入更多绿化带、垂直花园等,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

落实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双碳”战略,助力多方发展

一直以来,高架桥的建设对城市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根据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到2024年底,青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910公里,高速公路六车道及以上里程占比29%,基本建成“路网畅达、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公路体系。由此可见,青岛高架桥的建设将有效分流交通,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而确保高架桥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优化桥下附属空间,落实“双碳”战略,可以减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城市运转能耗,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朝着更环保、更节能的方向发展。

第一,在生态系统方面,通过绿化、生态景观设计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青岛市区内的热岛效应。增加的绿地和树木不仅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可成为青岛本地特色生物的栖息地,提供给动植物更多生存空间,促进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第二,在经济影响方面,青岛相关基础设施将得到升级和改善,无论工程建设,还是绿化规划,都可以带动建筑业、绿化工程等行业的发展,刺激相关领域的就业增长,为经济注入活力。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可再生能源设施的推广和使用,不仅将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还能促进新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外,优化后的空间还能够吸引更多人流,促进周边商业、文化娱乐等行业繁荣,带动商业活动,增加税收收入。

第三,在居民生活方面,贯彻“双碳”战略,优化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将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增加绿化和空气清新度,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使用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将降低居民的能源消耗成本,为居民提供更经济实惠的能源选择。更重要的是,“双碳”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更清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第四,在交通出行方面,结合青岛交通现状,优化高架桥下附属空间,能够鼓励市民选择多元化出行方式。通过增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可减少私人车辆使用,减缓交通拥堵,改善城市通行效率。同时,结合“双碳”战略目标,在高架桥下推广电动汽车充电站点建设,从而鼓励市民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减少传统燃油车辆的碳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双碳”战略介入高架桥下附属空间优化的路径思考

一是引入可再生能源设备设施。青岛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据测定有效风能密度为240.3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光能资源也较好,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0.7小时,日照率达58%。引入太阳能板或风力发电设备等来实现清洁能源的供给,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为城市提供可再生且环保的能源来源。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设备的部署能够充分利用风和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供应城市的能源需求。大量引入此类可再生能源设备设施,不仅为能源来源注入绿色、可持续的元素,降低城市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也为环境保护和碳减排作出积极贡献,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倡导绿色出行、加大交通设施建设。高架桥建设的最重要功能是畅通交通,桥下附属空间的改造利用不能与其自身功能产生冲突,更不能以牺牲交通通达度为代价换取景观资源。因此,在充分尊重建设场地现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强化绿色出行理念,加大相关设施建设力度,从而缓和高架桥与桥下空间自然景观的冲突,使之更好地共存。青岛高架桥数量多、里程远,在高架桥下设置自行车道、步行区以及公共交通站点,能够鼓励更多市民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比如,自行车道的设置可以为骑行者提供安全的通道,让更多人的日常出行选择骑行。步行区的划分则为步行者提供愉悦且安全的行走环境,鼓励人们短途行程选择步行。另外,建立公共交通站点会鼓励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单独驾驶带来的交通压力。总之,通过鼓励更多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为青岛创造更清洁、更健康的生活环境,在碳减排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三是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对智能照明系统、能源监测和控制系统等能源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实现青岛高架桥下附属空间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的能源需求。同时,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运用绿色材料和节能设备来构建和改造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可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塑造更环保、更智能的城市空间形态。

四是融入青岛本土植物元素。舒适宜人的海洋气候,使青岛不仅是山东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城市,还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和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包括麻栎、夏栎、黄连木、元宝枫、五角枫、榉树、朴树等在内的乡土树种十分丰富。将青岛本土植物和自然元素引入高架桥下附属空间,一方面,有助于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增强青岛的城市辨识度以及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打造青岛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相比引进的外来物种,采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植物适应性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维护管理相对简单,有利于降低绿化成本。同时,这些植被的引入能够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有助于吸收尾气和粉尘,净化空气,从而改善高架桥周围的空气质量,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宜游的生活空间。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委员会党校 本文系“青岛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碳’战略目标下青岛市区高架桥灰空间景观优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DSKL2201197)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双碳”目标,青岛高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