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凝智聚力,助力储能高质量发展

——“广东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2024-05-24 15:30:04 中国能源网
2024年5月22日,“广东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专家研讨会成功在广州举办。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与北京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绿色和平支持协办。会议聚焦新发展形势下新能源、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相关议题。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薛武、广东工业大学智慧能源中心主任刘建平、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与新能源处副处长王皓怀、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何越、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微电网实验室副主任陈炯聪、南方电网能源研究院室主任梁展鹏、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发展研究部经理王浩浩、广东能源集团粤电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珍、广东电力设计院研究员陈雷、南方电网储能有限公司储能科研院研究员龚轩、世纪互联资深专家高昆,以及来自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法国电力集团、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埃森哲中国、清能互联、万联证券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4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主持,北京环友科技秘书长张頔、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投资发展部主任汤泰、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高级项目主任谢雯雯、主任郭诗语等出席会议。 

 
黄少中指出,储能作为国家的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而广东的储能发展布局早、发展快,其发展对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储能产业与电网运行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其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很有必要。
 
薛武在致辞中指出,灵活调节资源日益成为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关键,新型储能作为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力量,作用不可替代。南方电网公司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平台,应综合考虑行业规划设计、市场机制,兼顾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点的调节需求,统筹规划调节资源,优化调节能力配置,以充分发挥包括储能在内的各种调节能力作用,实现储能与电网协同发展。
 
张頔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对于实现电网稳定、提高能源利用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凯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在全球遥遥领先,储能和电网的协同将成为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电网未来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加储能的组合是比煤电加CCUS 的组合更适合中国的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希望本次研讨会能促进行业关于电网与储能的知识分享与交流,共同推进“十四五”期间双碳行动的落地与加速。
 
在主题发言环节,王浩浩、陈雷、龚轩、谢雯雯四位专家,结合行业情况和各自工作中的心得思考,介绍了相关情况,分析了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建议与观点。
 
王浩浩作题为“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电力市场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介绍了新型储能参与广东电力市场的背景、交易机制和运行情况,剖析了当前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思考建议,及对未来市场做出展望。王浩浩认为,应从广东的资源禀赋出发,充分考虑广东峰谷价差较小的现状,结合电力市场建设进程,兼顾共享储能和独立储能的角色定位差异,设计相应的报量报价、结算方式和补偿机制。王浩浩建议,未来应探索适应储能特性的电价机制,持续深化辅助服务市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健康市场化发展。
 
陈雷作题为“广东新型储能规划与商业模式”的主题发言,解读了广东省近期出台的新型储能政策,介绍了广东新型储能的规划情况,并分析了源、网、荷三侧储能在广东的商业模式。陈雷提出,储能规划应统筹考虑电力系统全局的调节能力,并在局部针对具体场景优化布局。商业模式方面,陈雷提出,电源侧储能仍以火储联调为主,但该市场空间已逐渐饱和;基于广东当前的市场机制及强配政策,独立储能的收益将以新能源租赁为主,且2小时储能项目的租赁费用约为1小时的1.4倍左右。用户侧储能具备一定的经济性,但要重点关注峰谷价差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及价差变动的政策风险。
 
龚轩作题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发展”的主题发言,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场景出发,介绍当前储能快速发展概况,并分享南网储能的具体行动及成果经验。龚轩从科研角度出发,重点介绍我国储能的科技创新探索和标准建设情况。龚轩建议,应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储能安全、低成本、高性能创新发展,促进储能在电网中安全、经济、高效应用,支撑绿色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谢雯雯作题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绿色产业投资与协同效应分析”的主题发言,介绍三大重点省份低碳发展现状和成效,评估产业投资情况和协同效应。谢雯雯提出,增加重大项目清单中绿色低碳项目的比重、利用绿色市政债等政策工具,既可稳住经济大盘,又能优化供给结构,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谢雯雯建议,应梳理整合项目储备,加强绿色投资协同效应研究,激发地方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
 
在主题为“广东省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圆桌讨论中,刘建平指出,智慧能源是新型能源系统的大势所趋,涉及生产革命、消费革命、体制革命及多种协同合作。储能和电网最终应实现双向友好,实现技术、产业、政策的“大协同”;王皓怀从调度运行的角度分析了储能的运行逻辑和商业模式,及新形势下储能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基于“以充裕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发展角度,新型储能应略微超前于需求,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疏导机制;梁展鹏从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资国企积极拓展业务新增长点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央企和地方国企参与和助力广东省储能发展的实践探索情况,呈现依托主业、内外结合、多方合力等特点。他提出应从系统角度出发,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储能与电网的协同效应,包括规划协同、运行协同、安全协同,及成本疏导的协同。龚轩介绍了广东储能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储能与电网良性互动的经验,并就氢能作为储能的发展路径做了分析阐述。他认为从需求侧看,现阶段氢能产业发展应重点考虑在终端无法电气化或电气化不经济的领域推进,以提升整体效率。圆桌主持人黄少中提出应综合衡量各种调节资源的优势和经济性,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发展速度,推动储能安全、经济、绿色发展。

 
郭诗语主持主题为“广东省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电网协同发展”的圆桌讨论。讨论中,何越从电网运行、电力市场、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分析了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电网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认为未来储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总体大于挑战。他提出,电力市场作为组织生产、交易的重要基础载体,将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多时间尺度、多功能的储能形态协同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电力市场建设服务广东打造储能强省核心竞争力,助力广东储能产业发展继续走在前。陈炯聪从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四个维度分析了储能未来实现价值、发挥作用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储能未来的发展应服务新型负荷,并在辅助服务市场中寻找商业机会。杨云珍从生产角度和新能源(配储能)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介绍了储能投资、规划、建设的考虑和思路,并重点分享了珠三角“光伏+储能”投产后的运行、运维方法和安全生产经验。高昆从用能企业角度分享对能源利用的观察和思考,认为数据中心应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和微电网节点,不仅可通过储能实现弹性用能,还可与电网互动和服务社区,通过绿电储能生态助力数据中心企业早日实现碳中和。
 

 
黄少中作会议小结。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广东储能,电网,专家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