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讲台到甲板:一位船长的二十年“跨界”——记“三航桩22”号船长李

2025-05-13 08:04:00 中国能源网
通讯员 叶志豪 路鸣
 
10万海里,这不仅是船舶绕行地球5圈的航程,更是中交三航局宁波分公司船长李仕敏跨越二十年的非凡人生航迹。二十载时光流转,这位从讲台迈向甲板的逐梦人,在惊涛骇浪中历经淬炼,终成行业翘楚。他的奋斗故事,是关于勇敢选择、执着坚守与不断突破的生动写照。

 
从教书育人的园丁,转身成为征服海洋的船长;从码头工程的攻坚战场,驶向海上风电的建设一线;从专注技术的深耕细作,到驾驭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每一次跨越都如浪花激昂拍岸,最终汇聚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磅礴交响。
 
毅然转身:从三尺讲台,驶向蔚蓝海洋
 
1986年出生的李仕敏,原本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中师毕业后,他走进校园,成为一名教师,过着规律而平静的生活。然而,2004年的一个偶然契机,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剧本。
 
一个同乡向他描述了自己在海上工作的场景,让他对大海十分向往,毅然加入中交三航局宁波分公司,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全新道路。“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每当有人问及他转行的缘由,内敛的李仕敏总会想起这句歌词,“歌里唱的,就是我年轻时心中的诗和远方。”
 
初入公司,他被分配到洋山二期项目的“三航砂桩1号”船上担任水手,学习打沙桩、船舶日常维修保养等基础作业。对于此前从未涉足海洋工程领域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繁杂的操作流程、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李仕敏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迅速适应了岗位要求。
 
白天,他紧跟老师傅上船进行实操学习;夜晚,便埋头钻研技术资料,反复琢磨施工规范。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打桩参数。正是凭借着这种勤学苦练的态度,他很快掌握了打桩施工的核心技能,并逐步成长为班组里的骨干力量。
 
破浪前行:从码头建设,
 
踏上追风之旅
 
2007年,李仕敏调任“三航桩5号”实习大副,参与建设国内最大的矿石码头——鼠浪湖码头。在这个项目中,他亲身见证并深度参与了大型海上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极大地锻炼了他的专业素养,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此过程中,他开始密切关注地质条件、潮汐变化、船舶定位等影响施工效率的关键因素,并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经验。
 
自2015年起,李仕敏担任“三航桩18”号大副,正式投身海上风电建设领域;2019年晋升为船长,先后参与了嘉兴海上风电、岱山4号、嵊泗及象山1号等多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其中,他在嘉兴风电项目的出色表现令人瞩目。项目桩位为风电群桩承台梅花桩,船位在施打完4根群桩后,需要180°转向掉头继续施打剩余4根群桩,操作上需要同时调整10个定位锚。桩位地处杭州湾急流区,在离桩位30米处原地掉头起抛锚并精准控制船位,该极限操为整个团队带来严峻挑战。
 
李仕敏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潮汐表数据,科学规划锚位布局,并通过多次锚艇实验不断优化操作方案。最终,他以高超的技艺,通过锚艇的配合和充分利用海水涨落潮,仅用4个小时,完成船舶原地掉头和10个锚位的重新定位,较常规起抛锚作业时间大幅度缩短了10个小时,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赢得了业主和团队的一致赞誉。
 
执掌重器:
 
从大国重器,
 
勇赴深蓝之约
 
在东海汹涌澎湃的波涛中,一艘钢铁巨轮巍然屹立于波峰浪谷之间,它就是“三航桩22”,是中国海上工程力量的卓越象征。而这艘国产重器的掌舵人,正是李仕敏。2025年,李仕敏担任“三航桩22”号船长,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作为目前海上风电建设领域的主力施工船之一,“三航桩22”肩负着多项国家级重点工程任务。

 
“三航桩22”是国内自主研发首艘110米架高旋转式打桩船,总长99米、型宽34米、型深7.2米,桩架高度达110米,配备最大吊重1000吨的全回转起重机,能够高效完成95米+水深的沉桩作业。
 
其创新设计令人瞩目:采用旋转式结构,可在无需频繁移动船身的情况下,灵活自主完成多角度沉桩作业,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桩架具备折叠功能,通航高度低于47米,能够轻松穿越跨海大桥等低矮障碍,特别适用于深远海和老旧码头改造等施工场景。
 
2025年初,“三航桩22”迎来了它的首次亮相——在台州湾陆岛联动综合码头项目中,成功完成了下水作业的首根84米钢管桩沉桩任务。
 
该项目施工区域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岩层分布极不均匀,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桩体倾斜或断裂。面对重重困难,李仕敏带领团队反复推演施工方案,结合实时风向、水流数据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并首次引入厘米级卫星定位系统,以实现桩位的精准校准。
 
沉桩当天,全回转起重机将桩长84米,直径1.2米的钢管桩缓缓吊起,桩架通过回转机构精准定位目标角度。随着液压锤的轰鸣声响起,桩体以每分钟60厘米的速度缓缓贯入海床。在整个过程中,团队实时监测贯入度与标高数据,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最终将误差精准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圆满完成了首桩施工任务。
 
二十年来,李仕敏把三尺讲台的耕耘化作万里海疆的坚守,那些精准沉入海底的桩基,是镌刻在蔚蓝版图上的奋斗坐标,更是新时代三航建设者在浪花里挺起的脊梁。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