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市场呈现“量价齐跌、需求疲软”的不利态势下,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铁运公司迅速响应,全方位布局,积极探寻破局之道,力求在困境中实现突围,迈向稳健发展的新征程。
铁运公司加强监督检查,紧盯安全难点、变化点.把作业结合部、试风防溜、单岗作业、带电作业、高空作业、分路不良、铁鞋使用、后半夜作业作为检查时的重中之重。各生产站段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管控做到心中有数,有措施,有防控,能监控。非正常作业和重点维护维修工作,生产单位的值班领导做到亲临现场,落实盯防责任。同时,严防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的时紧时松苗头,加大现场安全监管力度,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在现场管理中的作用,规范职工操作行为,了解职工思想状况和安全生产情况,严格现场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同时强化班组内部考评和站段综合考评,进一步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强化职工思想教育,提高班前会质量,对安全不放心人员进行排查。推行班后会点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手指口述”“呼唤应答”等安全确认法,对职工安全作业行为、作业标准和规章制度执行等情况,通过班后自评、互评和点评,并强化点评结果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全员标准化执行意识。同时,铁运公司进一步强化标准和规范意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抓好精细化管理,持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在基本能力方面,着力抓好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全面提升各级人员安全素质。压实业务保安责任,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以严促实、以实为安,做实安全“三基”。
公司优化运输组织,加强调度协调,高效完成煤炭运输任务,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王台矿车站更新改造与资产盘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召开季度经营分析会,分解指标,明确降本增效举措与自检自修项目,强化资金计划管理,促进部门协同,保障经营指标达成。面对老区矿井资源枯竭、铁路运量衰减,公司以改革创新提升经营质效,增强创新能力,加大软硬件投入,提升线路运力,升级成庄站、寺河站联锁设备,搭建东洼隧道应急通信系统,更新列车尾部防护装置与变电所低压设备。在集配站至成庄站区间,研发并实施断轨监测报警系统,实现巡道减人提效。 公司抓好机车、车辆、特种设备管理,做到检查零死角、全覆盖,形成设备隐患排查长效机制。跟踪国铁先进科技,收集适合矿区的新技术、新装备等信息,及时引进转化。联系行业协会,参与技术标准编制修订,提升管理水平。抢抓“公转铁”政策机遇,开拓外部运输市场,为西区铁路前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装备产业升级,开展新能源机车运行实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养路机械,推进设备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融合。
公司创新使用“双预控”系统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跟踪治理,做好年度、专项、动态风险辨识和评估,强化重点区域、重要部位安全风险管控,落实好风险管控责任;进一步完善隐患治理责任体系,加大事故隐患、变化点、高风险作业的排查力度,严格隐患整改闭合;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效果,制定安全专项整治计划,加强基础设备建设,提升现场安全保障能力;紧盯铁路运输重点环节,强化人身安全、防溜、试风、防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防涨轨断轨、施工工程、公共设施、作业结合部等重要环节的安全管控,确保重点作业环节的安全。
推进新能源机车合作研发,开展设备春检与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全面修订规章制度,规范流程,完善督查督办与绩效考核机制,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工作效能,营造高效办公环境。聚焦高质量发展,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新路径,推动基层站段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设备设施方面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生产融合。从精细化管控入手,加强资金与预算管理,强化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风险分析评价制度,完善内控与风险防范体系,提升管理水平。面对市场压力,攻关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强创新成果运用,激发员工立足岗位、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发挥员工才智与现场经验。
公司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实施改革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开展专业技术与操作序列评聘,促进人才流动与成长。建立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构建科学用工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优化劳动力配置,为东大郑庄专用铁路储备专业人才。完善技术技能人员培训机制,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计划三年内培养12名机车司机,加强对外包队伍培训的监督检查,完善技能人员培养与考评机制,拓宽晋升通道,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引深“三基”建设,健全制度、考核评价、风险管控与创新体系,夯实标准化管理,提升员工素质与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可视化、机械化水平,完成设备升级改造,推广小型工器具使用,攻坚现场可视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出“三级学习”理念,推行中心组、管理干部、职工三级学习积分制,建立学习档案与积分表。针对矿区铁路线长面广、作业分散的特点,将培训下放至站段,由技术骨干担任讲师,利用工作间隙开展“班组课堂”,提升职工技能。各工区班组利用实训基地,开展“以老带新”“以高带低”“以点带面”培训,通过实地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相关部门调研后科学配置学习资料,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