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蒙古国的焦煤市场波涛汹涌。一向被称为“黑金”的焦煤价格持续下跌,跌幅接近80%,从2021年的3800元/吨,一路跌至如今的800元左右,整整失去3000元的价值。这轮跌势不仅严重影响到财政收入,让蒙古国经济遭受重击,同时也对我国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一季度蒙古向我国出口的炼焦煤占比与数量蒙古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探明煤炭储量高达1623亿吨,其中炼焦煤约为568亿吨,占比约35%。火电用的动力煤和钢铁炼制用的炼焦煤是煤炭的两大分类。我国动力煤储备充足,真正缺口却是在炼焦煤上,而蒙古国正是我国炼焦煤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位于蒙古国与我国边境不远的塔本陶勒盖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焦煤矿之一。其储藏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有16层煤层,焦煤储量约64亿吨,品质优良,原煤出焦率超过60%。这里生产的炼焦煤几乎100%出口中国,成为钢厂炼钢的重要原料。2024年,塔本陶勒盖和奥尤陶勒盖两个煤矿累计开采焦煤3040万吨,出口我国2960万吨,创造了高达30亿美元的收入。
焦煤被视为全球战略资源,其储备有限,许多国家将其作为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我国大量从蒙古、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进口焦煤,出于战略和稳定供应的考虑,而非完全依赖国内山西或内蒙古的焦煤资源。
然而,蒙古国焦煤的低成本优势同时成为了我国焦煤价的“压舱石”。蒙古国的焦煤开采成本约在450-550元/吨,远低于我国山西地区约700元/吨的成本。大量低价焦煤流入市场,不仅满足了钢厂需求,也压低了国内焦煤价格,使得我国煤矿利润空间被压缩。
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蒙古国财政依赖焦煤出口收入,焦煤价格暴跌直接侵蚀政府财政。为了维持收入,蒙古国不得不通过增加焦煤出口量弥补价格下滑造成的缺口。根据蒙古国官员透露,煤价下跌10%,需要出口量增加10%才能保持财政平衡。而目前价格跌幅已超过50%,面对这样的压力,增加出口几乎成了必然,焦煤价格或将继续下探。
这种局面无疑是蒙古国和我国钢铁产业的“双刃剑”。一方面,低价焦煤确保了我国钢厂炼焦原料的供应和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价格持续低迷,不仅让蒙古国财政承压,也抑制了国内煤矿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焦煤价格的波动冲击着整个产业链的格局。蒙古国能否平衡产销关系,避免价格的“死循环”?我国又将如何在保障炼焦煤供应的同时,提升自身煤矿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问题亟需产业和政策层面共同探讨和应对。焦煤,作为钢铁行业的命脉,“黑金”的波澜动荡,牵动着区域经济的脉搏,也映射出资源依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