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举行“2025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在这个分析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深入剖析了中国上半年的外贸表现,并展望了下半年发展趋势。他指出,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规模稳居20万亿元以上台阶,正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重要的稳定性力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周密 中新社 赵斌 摄
支撑外贸韧性的三大关键因素
周密认为,中国外贸的稳健表现主要基于三大决定因素。他指出,首要基石在于供需规模与动能的坚实支撑。全球范围内疫后经济复苏动能的持续加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础性的需求土壤。与此同时,中国自身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及新能源、新产业的加速崛起,不断开辟出新的增长空间,显著增强了出口供给能力。尤为关键的是,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并非仅仰仗单一的价格优势,而是“价格优势 + 供给稳定性 + 供给韧性”三位一体综合优势的体现。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力不仅保障了中国外贸的稳定增长,也为全球合作伙伴有效降低了供应链风险。
其次,贸易流程与环境的持续优化构成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以WTO规则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倡导公平合理、低关税和贸易便利化,为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前提。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深化这一环境:一方面持续降低整体进口关税水平,并对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实施覆盖100%税目的零关税政策,彰显扩大开放的决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秘鲁钱凯港)、发展大型新能源船舶、深化海关对接与检验检疫合作,切实降低贸易成本。此外,中国通过进博会、链博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世界各国创造机遇,进口增长空间广阔。
最后,市场预期与周期因素深刻影响着贸易格局的演变。国际贸易本身具有周期性特征,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如中东局势)等因素的干扰,政策环境的频繁变动往往会打乱企业的长期规划。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一个显著现象是区域内贸易关系的强化。周密认为,这是全球供应链体系为应对包括关税政策在内诸多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尽管这种区域化的调整路径可能并非基于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的全球最优解,但它是在现实约束条件下,各国寻求将自身优势与外部需求有效对接的可行方案。
展望下半年:五大趋势与关注点
对于下半年的中国外贸发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强调需重点关注五大关键趋势。
地区分布将呈现深化调整态势。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贸易纽带预计会持续强化。这种深化不仅体现为贸易转移,更核心的是贸易创造效应——通过助力伙伴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中间品贸易的增长,从而显著增强区域整体贸易的韧性。同时,若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将迫使相关国家产品加速寻求新路径,进一步推动区域布局的重塑。在此背景下,中方仍坚定致力于维护互利共赢的中美贸易关系。
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是另一重要方向。机电产品作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占比约60%),将继续彰显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其中新能源等创新产品的出口动能尤为强劲。面向未来,产品升级的空间在于提升能效(如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回收利用环节)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进口端,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更多品类的农产品有望丰富国内消费者的选择。
贸易方式的结构也在经历演变。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等不同模式的占比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小包裹免税政策的调整,可能对跨境电商的短期增长空间形成一定制约。与此同时,贸易与投资的联动性将日益增强,贸易的增长有望带动对外投资的扩大,进而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实现贸易与投资更紧密、更高效的协同。
长短期平衡问题将受到更多重视。贸易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际合作的模式:与政策环境稳定的贸易伙伴,中长期的合作有望加强;反之,与政策频繁波动的伙伴,贸易活动可能更趋于短期化。这种分化要求企业在市场预期和战略布局上做出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机制保障层面,创新探索将持续进行。面对WTO当前遭遇的严峻挑战,各方正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制,例如升级现有自由贸易协定(如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3.0版)、商签双边协定、探索基于负面清单的服务贸易规则、以及制定适应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贸易规则等。这些机制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制度支撑,降低市场不确定性,保障贸易活动的可持续性,并建立更完善的争端解决途径。
周密对中国下半年外贸持乐观态度。他指出,历史数据显示下半年贸易通常强于上半年,受消费旺季和节日需求推动。凭借中国完整且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产品仍是全球市场值得期待的可靠来源。整体而言,在三大关键因素支撑下,伴随五大趋势的发展,中国外贸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