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经省政府同意,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6年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协调互补发展的产业链,主机年产能达到1000万千瓦。
就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以“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与贵州发展机遇”为题,日前专访了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副处长罗春林。
记者:请介绍下贵州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
罗春林:贵州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大力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印发了《贵州省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强化项目“年度计划、核准备案、开工建设、建成投运”全链条管理服务和政策支持,指导企业按照安全生产、生态保护和规定时限等要求推进项目建设。
截至今年5月,全省累计建成风电装机894万千瓦,今年1至5月新增146万千瓦,“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风电装机344万千瓦,相比2020年底增长62.5%;目前在建852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累计超1000万千瓦,绿电占比达到30%。
“十五五”期间,贵州将按照国家有关新能源上网市场化改革要求,全面推进落实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积极指导项目规范有序建设,提升产业链“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力争到2030年累计超2000万千瓦,绿电占比达到40%,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记者:贵州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罗春林:结合风电产业发展实际,从2023年开始,贵州积极引进东方电气、明阳智能、三一重能、中车株洲、上海电气等国内先进风机主机制造企业在黔落地建厂。2024年年初,首个风机主机厂投产,贵州实现了风机主机装备制造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东方电气修文、明阳丹寨、三一湄潭、中车株洲贵安等4个主机厂,年产能600万千瓦;建成上海电气龙里叶片厂,年产能240台/套;建成保龙威宁、水电八局贵定、武汉华电平坝、武汉华电花溪等5个塔筒厂,年产能750台/套,产业链建设布局初见成效。
目前,在建主机厂有威宁、黔西、万山、龙里等4个,预计下半年将建成投产;在建塔筒厂有钟山塔筒制造、普定混塔制造2个。
当前,贵州风电装备产能基本与风电项目建设需求相匹配,后续产业发展将考虑实际需求,将按照全省“一盘棋”的原则,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等,加强区域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
记者:省能源局在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什么具体措施?
罗春林:2024年下半年,我们对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摸底调研,建立产业“一图三清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开展产业推进会、产销对接会等,努力推动我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发展。
今年上半年,经省政府同意,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贵州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并举办了以“好品质、可信赖、共创未来”为主题的贵州新能源产销对接会。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将继续从三个方面落实相关措施,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强链”。立足我省现有投资建设项目和产业基础,布局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风电主机企业就近配套建设叶片厂和塔筒厂,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规模化发展。
强化产业配套“补链”。大力培育龙头“链主”企业,积极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按照风电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一图三清单”,推动“整机+零部件”协同发展。
积极开拓市场“延链”。引导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与风力发电企业深化合作,加强产销对接,引导项目、装备、投资深化合作,提升我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占有率。
为确保风电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将抓好国家大力推动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明阳智能丹寨、上海电气龙里等风电装备产业园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同时,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深耕省内市场,并利用贵州区位优势“走出去”,积极开拓周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