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长丰县陶楼镇“光伏+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两座玻璃大棚的棚顶上布满了一排排光伏板。该基地是长丰县与皖能集团合作,利用“匀光互补”与“智能补光”技术,探索“棚顶光伏 中间种植、底部养殖”新模式,走出一条“低碳化、智慧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新路径。据测算,棚顶2500平方的光伏板一年可产生70万度电,为这片智慧大棚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绿电交易,就是在市场上买卖未来的计划发电量。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电力行业正经历着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单一能源向多元化能源互补的深刻转型。作为电力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我市积极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地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24.34万千瓦,占地区电源总装机容量54%,新能源已成为合肥电网第一大电源。为保障新能源平稳消纳,今年上半年,合肥供电公司完成合肥虚拟电厂能源聚合商资质注册;随后,合肥虚拟电厂和安徽省电力交易平台系统互通,具备了绿电交易资格。
眼下,我市通过发展虚拟电厂,利用AI 算法、5G 通信和区块链技术,将电网中散落的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空调、储能等各类资源聚合成 “虚拟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行灵活的削峰填谷。根据协议,合肥虚拟电厂今年计划完成企业超1.2万千瓦时绿电中长期交易,相关企业将获得高于直接上网电价8%的收益。
截至目前,合肥虚拟电厂接入资源120.5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22.8万千瓦、储能站22.7万千瓦,其他可调节负荷74.9万千瓦。接下来,合肥供电公司将深化合肥虚拟电厂功能应用,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消纳新路径,为全国虚拟电厂建设提供一份可复制的“合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