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二届光伏职业技能竞赛在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区拉开帷幕。
这场由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青海省总工会和国家电投集团联合主办的赛事,汇聚了全国15家单位的44支队伍132名选手,竞赛包含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两大比拼环节。其中,实际操作技能比拼环节设置有PLC配线及编程、直流防雷汇流箱配装及调试项目、仿真系统事故分析及处理、光伏发电设备巡视及故障分析处理4个竞赛项目。
第二届光伏职业技能竞赛赛场内,选手们精准调试设备、快速排查故障的身影,不仅展现了光伏行业的专业技能水准,更折射出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作为承办方,在光伏技术落地、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厚积淀——而这,正是其扎根青海26载、引领清洁能源发展的生动缩影。
01
扎根青海:从水电基石到清洁能源“压舱石”
1999年10月,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黄河公司”)正式成立,自诞生之初便与青海的能源发展紧密相连。
黄河上游作为全国13个重要水电基地之一,拥有2383千米河道、3135米落差的天然优势,黄河公司在此布局包含羊曲、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六座百万千瓦级装机在内的19座水电站,总装机达1314.24万千瓦。
每一座电站都代表着当时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为青海构建了坚实的能源基底。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黄河公司大力布局光伏等新能源。从2012年建成格尔木200兆瓦全球单体最大光伏电站,奠定百兆瓦级项目建设标准;到2020年一次性投产海南州4050兆瓦新能源项目,开创规模化基地开发新模式;再到如今新能源装机1921.32万千瓦,资产规模1771.15亿元的能源巨头。黄河公司已成为青海能源版图的“压舱石”。
截至2024年底,黄河公司在青装机规模占青海电力总装机的40%,发电量、供电量分别超58%和64%。
这组数据背后,不仅显示黄河公司在保障青海电力供应方面的重大贡献,更通过青海—河南驻马店±800千伏特高压外送直流工程,将青海的绿电送往华中地区,助力全国能源转型。
众所周知,西北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生态保护。黄河公司却在青海探索出了一条“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特色路径。
黄河公司“光伏+生态治理”模式效果显现
通过“光伏+治沙”“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其光伏电站建设已减少青海荒漠化土地超100平方公里,在共和光伏园区,建成三年后的子阵区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至80%。32座生态光伏牧场、2100亩生态光伏林场的落地,更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02
创新引领:以技术突破定义“世界光伏看黄河”
“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这五个“世界之最”,是黄河公司在光伏领域创新实力的最佳见证。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黄河公司始终以突破式创新,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的行业痛点,黄河公司首创“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模式,将龙羊峡水电站的调节能力与光伏电站的发电特性结合,把不稳定的光伏电力转化为优质稳定电源,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技术空白。该模式下的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其技术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河公司“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在制造端,黄河公司是国内首家量产IBC电池组件企业,也是首条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的建设企业。其高效TBC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08%,开发的全球首款商业化钙钛矿/TBC四端叠层组件远销欧洲、日本等地。
在技术实证与标准制定领域,黄河公司同样走在前列。2016年投运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让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同台竞技,涵盖26种组件、21种逆变器、17种支架,为全球光伏行业提供实测数据支撑;黄河公司牵头编制IEC-TC82光伏电站EL实时在线检测国际标准,将中国光伏技术经验推向世界。
数字化与智能化则成为黄河公司提升运维效率的“利器”。黄河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接入115座场站、约14GW,通过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五遥”功能,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大数据分析与远程诊断技术,可精准定位设备故障、评估运行性能,使电站运维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截至2025年5月,黄河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335件,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部、国家标准37部,10个联合创新实验室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布局,更让创新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动能。
03
破局之路:新形势下的“创新生态+国际化”双轮驱动
当前,光伏行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黄河公司以“均衡增长”战略为指引,从产业生态构建与国际化布局两方面寻找新突破口。
在国内,黄河公司着力打造多能互补与多场景协同的产业生态。2025年,其在共和光伏产业园区推动“光伏+储能”“光伏+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启动格尔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这是全球首个“自发、自储、自用、自保”的绿色微电网配套电源项目,将光伏与数字经济结合,拓展绿电应用场景;同时,黄河公司加快海南州戈壁基地、茨哈峡水电站及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青海形成水、风、光、储、热“五子登科”的清洁能源格局,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格尔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国际化则是黄河公司突破行业瓶颈,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向。依托在光伏技术与电站运营领域的经验,黄河公司聚焦中东北非区域,2024年实现沙特红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Ar Rass及Layla光伏项目全容量投运,合计在运权益装机约95万千瓦;联合中标沙特MAS和AHK2光伏项目(总装机140万千瓦),并作为中方牵头单位推进中科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将中国光伏技术与标准输出至海外,更为黄河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从承办光伏职业技能竞赛培育人才,到扎根青海打造清洁能源基地;从首创水光互补技术引领行业,到布局全球拓展发展空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的26年发展历程,是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更是青海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未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期待黄河公司继续以创新为笔、以生态为墨,在青海这片高原上书写更多清洁能源的“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