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源于一次大胆的“空间魔术”。站内把456平方米的闲置空地改造成250KW大功率充电区,油区与电区无缝衔接,车流同进同出却互不干扰;充电堆采用“一托十”柔性分配,无论网约车还是重卡,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满电出发。为了让顾客“多停留一分钟”,站里把便利店的货架重新排布,把自助洗车机搬到电桩旁,甚至把空调休息区升级为“司机客厅”——沙发、WIFI、应急药箱和代收快递,一站式解决“人、车、生活”的所有小痛点。
流量来了,如何把“过路客”变“回头客”?飞云社门站用一套“油电互促”组合拳给出答案:加油满额送充电券、充电积分换咖啡、昆仑E享卡会员全场9折……司机们发现,进站一次,账单却越算越少。更贴心的是,站里把深夜班次也安排得明明白白——谷期低价、尖峰分流,让每一度电都充在“性价比”上。如今,日均百余辆新能源车在这里完成补能,司机们边充电边逛便利店,顺手带走的饮料零食让“等待时间”变成“消费时段”。
从“卖油”到“卖体验”,飞云社门站把传统能源的稳与新能源的绿拧成一股绳,让每一次进站都成为司机的“小确幸”。这股“油电双驱”的新动能,也正为中国石油在综合能源赛道上写下鲜活注脚。(作者:程祖豪、龚义涛、谢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