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米高的白色风机下,瓜州北大桥第一风电场运行值长赵玉龙仰头望着40米长的叶片不紧不慢划破长风。这位与风机打了15年交道的“驭风者”,目睹了单机容量从750千瓦跃至1.6万千瓦,见证了风机叶片与瓜州新能源产业一道“拔节生长”的历程。
十几公里外,寰泰储能全产业链项目瓜州工厂生产经理刘涛正在全钒液流电池生产车间巡视。刚下生产线的电池整齐排列,将集结在储能电站,成为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在20公里外的瓜州县城,瓜州县能源事务中心主任武宏伟在办公室里抓紧研究着最近对接的几个新项目落地事宜。
在2.41万平方公里的瓜州大地上,5480台风电机组、15座储能电站、78个新能源项目正悄然点亮更大的能源版图。
大风吹来“全国第一”
瓜州县年均风速7.9米/秒,风能可利用面积1万平方公里,年风能满发可利用小时数超3000小时,风能总储量高达4000万千瓦。量大质优的风能资源让瓜州有了“世界风库”之称,也吸引了华能、华电、大唐等五大发电集团及金风等28家新能源开发企业落户。至目前,全县已安装各类风电机组5480台,建成投运的风电装机达1210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
尽管许多业内人士笑称“这个全国第一是大风刮来的”,但每位亲历者都深知,从2007年7月第一台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来,瓜州走过了多么艰辛的“驭风之路”。
“实际上,到‘十二五’末,瓜州县的新能源装机已达645万千瓦。但当时遇到了新能源消纳瓶颈,‘十三五’期间甚至被划为红色预警区。”武宏伟说,“其间尝试了清洁能源供暖等多种消纳方式,但效果不佳。”
转机出现在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成投运。这个全球电压等级最高、送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的电力外送通道,有效拓宽了瓜州新能源消纳路径,直接推动了瓜州新能源装机的倍增。
瓜州县牢牢抓住机遇,对风电场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全省首台(套)调相机,增强电网稳定性;同时,建成常乐电厂1号至4号机组和当时国内最大、省内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中能智慧60兆瓦/240兆瓦时磷酸铁锂储能电站,提升了调峰能力。如今,这条“西电东送”的大动脉已累计向湖南送电2103亿千瓦时。
电网外送能力大幅提升,瓜州县新能源产业再次迈入高速发展期。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电力装机1792万千瓦,预计“十四五”规划末,电力装机将超过2200万千瓦。
风起之地的新风貌
回到风起之地。
“现在是8月15日9时,风速12.5米/秒,符合满发要求。”瓜州北大桥第一风电场中控室内,赵玉龙对同事说。监控大屏上,25层楼高的130台白色风机迎风矗立,叶片旋转,忠实履行着每小时发电1500千瓦时的使命。
这里曾是瓜州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屹立之地,但如今,这里已不再只有风。
2021年12月,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大桥第一风电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2022年6月29日并网发电。该项目由200兆瓦风电、50兆瓦光伏和10兆瓦储能三部分组成。
“瓜州属于二类风区,以东西风为主,南北风为辅。东西风每月有10天至15天,风速可达12米/秒,足以让风电机组实现满发状态。”赵玉龙说,“我在风电行业工作15年来,见证了风机叶片越造越大,单机容量从750千瓦增至1500千瓦、2500千瓦、4000千瓦,直至现在的1.6万千瓦。发电能力越来越强,储能也应运而生。项目的储能部分由4个2.5兆瓦/5兆瓦时储能集装箱组成,满容量时可存储2万千瓦时的电。”
这样的储能规模恰好符合国家对“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第二批新能源企业配建储能要求。
“今年初,国家136号文件出台后,不再要求新能源企业配建储能电站。我们就通过一些大型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来提升电网稳定性。目前,我们正在对已规划的独立储能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全钒液流储能、飞轮储能等做一个稳定性测试。”武宏伟说。
让飘忽不定的风和光“稳定”下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效力,正是寰泰工业瓜州有限公司在做的事。2022年,全国首个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寰泰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在酒泉落地。
该项目在敦煌五一山进行钒矿开采冶炼,待开采成功后,重要原料高纯钒将实现自产,生产成本降幅将超过20%。将高纯钒配置成电解液的工厂及全钒液流储能装备制造工厂均位于瓜州,目前已顺利投产。
“全钒液流电池的第一个优势是安全性高,它的液流温度和整个舱内温度都不会超过40摄氏度,不存在起火爆炸风险;第二个优势是稳定高效,能量转化效率达80%。此外,与传统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的使用寿命能达到20年以上。”寰泰储能全产业链项目瓜州工厂生产经理刘涛说。
该项目在瓜州建设了125兆瓦/500兆瓦时的共享储能电站和风力发电项目,配置了16台100兆瓦的风机,实现了钒系储能产品的就地利用。
“钒电池的特色在于其充放电效率相对稳定,拥有较长的恒功率区间。在充电后,能在放电时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放电曲线,从而保证向电网输送可靠且稳定的电量。”刘涛说,全钒液流储能装备面向全国市场销售,潜在客户包括风电光电的大型储能电站和大型用电企业,可避开电价高峰。近期,瓜州工厂正在改良设备,预计8月底至9月初完成,届时将进一步提升产能。
从“风光大县”走向“绿电强县”
将全钒液流电池的“稳定”转化为储能电站的“稳定”,进而成就电网的“稳定”,这样的稳定前行,也是瓜州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瓜州县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上的探索与突破。
“我们创造了一种在甘肃省内全新的模式,即将一些小的用电负荷聚合到一起,比如一些企业每月有3万千瓦、5万千瓦的用电负荷,我们将这些负荷聚合,与一部分新能源打捆,实现一种虚拟电厂的运营模式,从而降低用电成本。”武宏伟说,这种模式为瓜州吸引了一些小型用电企业,既实现了新能源的就地消纳,也促进了负荷企业的增长。
“通过这种模式,今年7月我们争取了20万千瓦的指标,已下达到县属国有企业。”武宏伟说。
瓜州县对绿电就地消纳的探索不止于此。
“一度电送到其他省,产值仅为0.3元,而本地消纳则能实现1元的产值。”武宏伟说,瓜州县积极培育可调负荷,例如制氢负荷,预计明年将有所突破。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节点,瓜州县由新能源大县向新能源强县的跃升路径愈加清晰。
在发电方面,加强对一些新型技术的探索和使用,例如构网型风机、构网型储能、构网型光伏;在输电方面,瓜州县谋划的西湖750千伏变电站今年纳入国家电网专项规划,将为瓜州提供约800万千瓦的接入能力;在储能方面,已建成储能电站15座,在建4座,已备案拟建设8座,调度能力日益增强;在用电负荷方面,借助源网荷储一体化政策和近期国家出台的绿电直连政策,吸引大型用电负荷企业落地瓜州并持续培育,计划到“十五五”末,全县用电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三番到四番,突破100亿千瓦时;在制造业方面,瓜州县积极打造“新能源+”,如“新能源+化工”“新能源+交通”“新能源+其他产业”等等。“新能源+交通”即借助瓜州特殊的区位优势,发展氢能重卡、绿电重卡、换电重卡等,目前氢能重卡项目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瓜州虽不产煤,却是“疆煤东运”的重要枢纽。武宏伟说:“瓜州地理位置特殊,每年3000万吨过境煤可借助氢能重卡实现绿色转运,或就地转化以实现产值跃升。中欧班列从瓜州穿境而过,专门针对外贸的纯零碳园区也已开始规划,将通过减税措施打造一些大型制造业。”
“十五五”末GDP翻一番,跻身西部百强县。这是瓜州县的下一步目标,是必胜的决心,亦是13万瓜州人民将环境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众志成城。
当长风吹过97米长的风机叶片,吹动的不仅是电流奔涌,更是一个西部县域对“双碳”战略的铿锵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