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源网荷储云”从农机生产到能源生态先锋

“源网荷储云”从农机生产到能源生态先锋

2025-09-02 09:22:57 中国山东网   作者: 刘自锐  

当山东时风集团的光伏板在车间屋顶折射出“绿色 ”光芒,当智能机器人在铸造车间精准作业,当生物质锅炉替代传统燃煤设备——这个从农用机械起步的强大企业,正以“源网荷储云”的创新实践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内涵。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以时风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革新与政策共振,书写着“了不起的中国创造”新答卷。

从单一制造到能源生态的范式跃迁

中国创造的核心密码,在于将传统产业基因与新技术基因深度重组。时风集团的转型轨迹,恰是这种基因重组的生动注脚。1993年成立之初,这家企业以三轮汽车为核心产品,在农机市场创下“产销量连续全国第一”的佳绩;如今,主导产业是三轮汽车、商用汽车、拖拉机和发动机,并建成涵盖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生物质发电的能源生态体系,完成从“制造产品”到“制造能源+制造产品”的跨越。

这种跨越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持续破壁。2012年,时风建成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入选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在行业内率先试水绿色能源;2022年起,分布式光伏项目覆盖五大产业园,120MW总容量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2024至2025年,100MW/200MWh储能电站与24MW生物质发电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光伏+储能+生物质”的多元能源矩阵。更值得关注的是“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模式——通过云计算平台整合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系统,实现用电高峰自动切换电源、光伏余电自动储存、电网峰谷智能调节,这种“源荷互动”的智慧管理,让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

在制造业领域,技术破壁同样显著。化纤产业从传统生产转向“绿电制造”,是时风集团的第二主导产业。锦纶工业布获得碳足迹认证,4.5万吨智能化帘子布生产线入选山东省重大项目;传统农机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斩获“省长杯”金奖,在西藏市场占有率超95%;铸造车间引入5000余台智能设备,产品成功配套德国MAN、日本川崎等国际企业。从能源到制造的全链条技术创新,彰显中国创造“既扎根实业又敢闯新域”的特质。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集群效应

中国创造的深层力量,在于以产业链思维激活全局变革。时风集团的实践证明,真正的产业革新不是孤立项目的叠加,而是形成“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的价值闭环,这种闭环能力正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绿色能源领域,时风构建起“发电—储电—用电”的内部生态:光伏板覆盖车间屋顶与厂区地面,白天为生产供电;储能电站在电价低谷充电、高峰放电,降低用电成本;生物质发电利用农业废弃物,替代传统燃煤锅炉。这种内部生态不仅满足自身能源需求,更通过碳资产交易实现环境价值变现,年减排量约18万吨的碳资产成为新的收益增长点。能源革命与制造生产的深度耦合,使五个产业园实现“光伏发电量超过用电量”,朝着“零碳园区”稳步迈进。

在产业协同方面,时风打造“核心技术+产业链伙伴”的共生网络。化纤产业上游与华鲁恒升、中国石化等企业建立原材料供应体系,下游为玲珑轮胎、德国MAN等国内外企业提供配套,形成从基础化工到高端制造的完整链条。化纤产业的“三园区”布局(锦纶工业布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巨兴轮胎公司),计划构建年产20万吨的产能集群,这种集群化发展让技术研发、能源利用、市场开拓形成合力,使“时风化纤城”跻身全球生态产业链重要环节。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并进,更凸显中国创造的包容性。三轮汽车向环卫、工程专用车转型,商用汽车完成从国Ⅱ到国Ⅵ的排放升级,拖拉机实现国Ⅳ标准突破——这些“新质产品”通过技术迭代持续占领市场;同时,储能装备、绿色化纤等“新产品”快速成长,形成不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这种“不丢老本行、勇闯新赛道”的智慧,正是中国产业革新的典型特征。

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的同频共振

中国创造的成功密码,离不开“企业敢干”与“政府敢为”的同频共振。时风集团的转型之路,始终与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紧密契合,这种政策赋能与企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新注入动能。山东省将时风帘子布项目列为省级重大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市县两级政府为光伏、储能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相关部门将其列为“绿色工厂”“节水标杆单位”,通过荣誉激励与政策倾斜形成正向反馈。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支持,让企业创新没有后顾之忧。时风的“源网荷储云”模式,正是“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发展模式的成功范例。

政策赋能的更高境界,在于构建“创新生态”。时风所处的鲁西地区,形成了从化工原料到汽车制造的产业集群,这种集群优势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让企业能快速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使企业的环保投入转化为经济收益。这种“政策—市场—生态”的协同发力,让中国创造拥有了可持续的生长土壤。

从时风集团的转型实践放眼全国,“了不起的中国创造”从来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政策赋能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更多企业像时风这样,既能坚守实业根基又能勇攀技术高峰,既紧跟国家战略又能激活内生动力,中国制造必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更高跃升,书写更多令世界惊叹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源网荷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