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苏国庆:匠心磨砺卅三载 薪火相传报国心

苏国庆:匠心磨砺卅三载 薪火相传报国心

2025-09-19 16:20:11 “华北油田时空”微信公众号   作者: 纪慧敏  

在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采油五厂应急抢险站,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轰鸣的设备间,他的手掌满是油污,眼神却始终明亮如初。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苏国庆。

从18岁踏入油田,到如今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新工作室领头人,他在原油生产一线书写坚守。33年的时光,在岁月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一瞬,可对于苏国庆而言,这是他用汗水、智慧与坚韧铺就的奋斗之路,是一段熠熠生辉、令人动容的石油人生,更是无数石油人“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精神传承的生动写照。

以“韧”破局,从学徒到创新先锋

1992年9月,18岁的苏国庆带着行李来到井下作业队,眼前的景象让他毕生难忘:九月的秋老虎余威不减,太阳把井口烤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原油味,工友们穿着厚重的工服,扛着上百斤的油管在井场穿梭,汗水混着油污在脸上冲出一道道黑痕。在二连参加会战的时候,苏国庆住的是四处漏风的铁皮房,三、四月时屋里水桶的水还能冻成冰坨子,严酷的现实几乎击碎了他的职业梦想。

面对他的退缩,父亲只说了一句:“不怕苦、不怕累是石油人的老传统,你不能给石油工人丢脸。”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迷茫的苏国庆。他想起父亲书房里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父亲胸前佩戴着写有“劳动模范”字样的大红花,眼神里的自豪与坚定,成了苏国庆心底的光。

从那天起,苏国庆把“韧”字刻进了骨子里。白天,他跟着师傅缠旋绳、拉锚头,盯井口、下油管,每个动作都反复练到精准;师傅讲解技术要点时,他手里的小本子记满了批注,遇到不懂的问题,哪怕追到食堂也要问个明白。晚上,别人休息了,他抱着《采油技术手册》在宿舍学到凌晨,书页边缘被翻得卷起毛边。有一次,井场发生卡钻事故,他跟着师傅连续36小时没合眼,测数据、调设备、制定方案,故障排除时,他脱下工鞋倒出小半鞋汗水,老技师红着眼说:“这孩子,有当年我们会战的拼劲!”

2005年的一场创新成果展让苏国庆的人生迎来转折。那天,他跟着大队领导参观展览,看着其他单位的创新成果摆满展台,而自己所在的作业五大队却“颗粒无收”。“别人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苏国庆攥紧了拳头。回到单位,他把废弃库房收拾出来,摆上一张桌子、一盏台灯,开始了创新之路。没有经费,就用废弃零件做试验;没有制图软件,就手绘草图反复修改。2006年,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快速拔插的液压钳尾绳销子》诞生,解决了钳尾绳销子易脱落伤人的难题,至今仍在作业现场使用。

此后,苏国庆的创新灵感像泉水般涌出。他随身携带巴掌大的记事本,工人师傅的每一句抱怨、现场遇到的每一个痛点,都成了他的创新方向。2015年,为攻克“提放式螺杆泵泄油器”,他带领团队经历了十余次失败,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最终这款“提放式螺杆泵泄油器”克服重重困难研制成功,解决了螺杆泵井国内没有配套泄油器的现状,不仅消除了螺杆泵井检泵容易污染井场环境的隐患,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把螺杆泵井检泵起原井管柱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4小时,该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在油田公司全面推广应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一辈石油人吃苦拼搏,献身祖国石油事业,是为实现自力更生。我们新一代石油人继承优良传统,接力奋斗,是为生产提质增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不断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石油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光要能干,还要会巧干,为推动石油生产提质增效贡献力量。”苏国庆的宣言掷地有声。

从技校学徒到2007年、2008年分别荣获华北油田作业机操作手、井下作业工第一名的“双料冠军”,2012年又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荣获金牌,被授予“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从“修井医生”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国庆用“韧”劲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了油田一线“靠谱”的代名词。

以“传”聚力,从一人行到众人行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干不过一群人。”2010年,当采油五厂领导提出成立“苏国庆创新工作室”时,苏国庆第一时间想到这句话。最初的工作室,只是一间废弃车库,只有3名成员、两把旧扳手,苏国庆把用得上、用不上的都往这里放,妻子责备他,折腾完井上的、还惦记家里的,除了儿子的钢琴,其他能用得上的东西都被他拆了搞创新。苏国庆自掏腰包买了笔记本电脑,自学SW绘图软件,每天下班后,他都会留在车库里,画草图、修改方案、与工友讨论研究,这间小小工作室的灯经常亮到天明。

苏国庆深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个人秀”。他为工作室定下“三个导向”:问题导向,以解决生产难题为核心;实用导向,反对为创新而创新;效益导向,用投入产出比衡量价值。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整理出疑难问题登记、拜师学技等十几项制度,还在工作室墙上挂起“问题树”——每片叶子写着工人反映的难题,解决了的挂金果,攻关中的画红星。他常对团队成员说:“搞创新一定要认真听取和分析基层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只要还有一片叶子没结果,我们的工作就不能停。”

工作室成员芮明明至今记得曾和师傅及同事宋志刚、尚兵为解决油管滑车难题共同攻关的经历。“当时师傅在井场留意到油管滑车与底部挡板‘硬碰硬’,不仅噪音大还加剧磨损,随即召集我们研究改进。”芮明明回忆,四人当天就赶制出滑道模型,他先提议用橡胶块缓冲,可橡胶受力易破碎;后按师傅建议尝试弹簧,从单根细丝到双根粗丝,在一次次拆装测试中反复调整,最终研制出防撞缓冲器,彻底解决了撞击问题。“师傅从不直接给方案,而是带着我们在实践里试错摸索,教我们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传帮带’,让我真正摸清了创新的门道。”

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下,工作室软硬件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作室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后,越来越多一线员工主动加入。苏国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有人擅长机械设计,就主攻工具改造;有人熟悉现场流程,就负责成果试验;有人善于总结,就整理技术资料。他们攻克的难题越来越多:改进前的“液压动力钳夹紧装置”,卸扣800根左右就开始出现变形,改进后,卸扣3000根仍完好无损;研发的“调压式单流阀”成本仅2000多元,却解决了油管传输射孔的污染问题,已应用200余井次,创效130余万元;针对“晋85井腐蚀油管打捞”、“晋105-7井多类型落物打捞”等复杂难题,他们用电脑模拟井筒状态,提出最佳方案,设计加工打捞工具,一次次啃下“硬骨头”。

如今,当年的“车库工作室”已升级为2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基地,累计诞生9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8件,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更让苏国庆自豪的是,工作室走出了56名技术骨干,5人获省部级荣誉——巩新国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拿银牌,宋志刚成了公司技能专家,尚兵牵头的创新项目在油田推广……“一花引来万花开”,苏国庆用“传”的智慧,让创新的火种在油田各处燎原。

以“续”传情,初心一脉系石油

在苏国庆办公室的抽屉里,藏着一件特殊的“传家宝”——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罗盘。金属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指针早已失灵,可他每天到岗后,都会用棉布细细擦拭。“这是我父亲1976年参加华北油田会战的‘老伙计’。”苏国庆的手指拂过罗盘上的划痕,眼里满是敬意。

父亲苏仕栋的一生,都与石油紧紧相连。1976年,苏仕栋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华北油田参加大会战,100多斤的钻杆靠人拉肩扛,住的是漏风的帐篷,喝的是带泥沙的水,他却带领钻井队拿下“铁人式钻井队”称号,多次被评为华北石油管理局劳模标兵,1981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事迹还登上过《人民日报》头版。1984年,二连油田建设初期,他又主动请缨去内蒙古锡林浩特,把家交给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母亲这句简单的话,成了父亲在外奋斗的底气。苏国庆童年记忆里,父亲的身影总是模糊的,但父亲那句“石油人的肩上,扛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却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

长大后,苏国庆遇到了妻子李素文,这个同样“轴”的姑娘,成了他一生的战友。初到维修队,李素文被安排学电焊——这项连男同志都犯怵的活儿,老师傅都不愿带她。“女同志干电焊长不了!”面对质疑,李素文偏要争口气。苏国庆陪着她练引弧、运条:“手轻了引不燃,手重了粘焊条,慢慢来。”夫妻俩还定下“赌约”:比谁的技术更厉害。

为了不输“赌约”,李素文拼得像个“女汉子”:扛管、拽线、拧螺丝,钻沟、挖坑、滚气瓶,和男同事一起抢险补漏、登高爬低。有一年夏天,她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焊接输油管线,电焊的炙烤加上闷热,让她汗流浃背,爬出来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大家都劝她别干了,她却笑着说:“没事,歇会儿还能焊。”凭着这股劲,李素文不仅成了合格的电焊工,还在电焊比赛中超越男同事获奖,并且多次获评油田公司“三八红旗手”,家里的荣誉证书,夫妻俩的摆得一样多。

“家里的事你别操心,你的成绩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每当苏国庆要带队参加技能竞赛,或是在工作室攻关到深夜,李素文总会说这句话。她主动扛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让苏国庆能心无旁骛地扑在工作上。2017年夏,苏国庆查出肺部疾病,治疗期间,李素文整夜守在病床前,白天强装笑脸给丈夫打气,晚上却躲在走廊偷偷抹泪,“你得好起来,还得回井场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苏国庆渐渐恢复了健康,康复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心爱的工作岗位上。

如今,苏国庆的儿子也追随祖辈和父辈的脚步,成了一名油田消防员。2022年,苏国庆把父亲的老罗盘、自己记满创新思路的工作笔记,郑重地交给儿子。“爷爷那代人用双手在荒原建油田,爸爸那代人用创新解难题,我们这代人,要靠科技让油田更智能。”儿子入职宣誓时说的这句话,让苏国庆红了眼眶——从父亲的罗盘到自己的笔记本,再到儿子的消防服,三代人的选择,都是“为国献油”的初心。

夕阳下,苏国庆站在井场边,看着抽油机缓缓转动,远处的光伏板与井架交相辉映。他掏出那个老罗盘,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虽然指针不再转动,但在他心里,这枚罗盘的方向永远不变——指向井场,指向石油人代代相传的使命。33年的坚守,苏国庆不仅活成了父亲期待的样子,更用自己的故事,续写了一个石油人“奋斗承初心,一生为油田”的荣光。而这份荣光,终将在更多石油人手中,传递下去,照亮祖国能源事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中国石油,华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