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北京,全球风电产业目光齐聚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现场,全球风电巨头云集,人气爆棚尽显蓬勃活力。近千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搭建起“风电全产业链”展示矩阵。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集中发布重磅新品,覆盖整机、核心部件、创新解决方案等领域,大功率、智能化、场景化成核心竞争力,充分彰显了中国风电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
CWP2025创新剧场听众涌出场外,更显技术引领热潮。
今年金风科技发布了一款初步具备“经理人”思维的交易型风机,理念是将过去传统的“有风就发电”的“被动模式”,升级为根据电价波动灵活发电的“主动模式”,高电价时多发电,增加收益,低电价时少发电,“保存实力”。同时,这款新风机的设计运行寿命也将同步延长5年,综合测算,在全生命周期内,新系列产品比传统同规格产品会使得发电项目收益率提升2%-2.5%左右,有效提升交易场景下客户的投资收益水平。
远景能源重磅发布全球首个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这一创新产品将风机、储能与AI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政策,开启了新能源领域的“物理人工智能”新时代。发布会上,远景同步公布多个应用案例,展示了该产品如何突破传统定义下的风机+集中式储能模式,用1+1<2的集成投入,实现1+1>2的协同价值,让风机更智能、储能更有价值,并为行业带来电网友好、智慧交易、极致安全的风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明阳智能发布了全球首款50MW风电机组。这一机型的发布,直接将全球最大机组的容量拉高了近一倍,在整机容量上可谓独占鳌头。该款Y系列机型采用了类似于“明阳天成号”的双机头设计,由2台25MW主机,以“V”型塔架支撑,风轮直径达290m,整机基础为漂浮式,适用于大于40米的深远海,并且具备较强的抗台风能力,仿佛是深海中的“钢铁卫士”。
运达股份以“能源全链,驭见未来”为主题,系统展示覆盖风电整机、储能、电站开发、绿色燃料与算力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展现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创新实力。在运达展台,16-18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海鹰”以其精密结构与创新设计,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该机组专为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需求设计,目前样机已实现近一年平稳并网运行,正在有序投入商业化应用。
三一重能以“价值共生,可靠同行”为主题,携行业首款陆上全场域适配机型SI-242系列、全生命周期验证体系以及自研核心大部件亮相展会,宣告风电开发正式迈入“高价值”的新纪元。SI-242超大叶轮系列风电机组,功率横跨5.6MW–12.5MW,叶轮直径242米,打破传统机型对风资源条件的限制,无论是面对低于4.5m/s的超低风速,还是25m/s的高风速,SI-242系列均“游刃有余”,可承受的极限风速高达63m/s ,真正实现了从超低风速、中风速到高风速的全场域精准覆盖。
东方电气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海陆风电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隆重亮相。展会期间,国内权威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东方电气的新一代风电产品17兆瓦级直驱漂浮式海上机组颁发了设计认证。东方电气针对不同风况与环境进行定制化开发风电机组,正式发布多款契合市场需求的新一代“标杆产品”,陆上平台可适配6.X-10兆瓦功率等级,海上平台可适配12-18兆瓦功率等级,展现了在风电机组精准设计与场景适配方面的核心能力。
中国中车以风电全产业链创新之姿,携“风光储氢”等绿色多元技术、系列创新产品以及AI+风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惊艳亮相,与海内外专家及行业伙伴共襄能源发展新范式。在中国中车展区中央,一座集海陆场景于一体的大型沙盘成为焦点。风力发电、抽水蓄能、变电所、绿算中心、运维中心等元素错落有致,生动呈现了风、光、水、储、氢、人工智能、碳交易等诸多领域的创新融合成果。这些元素在沙盘上协同运作,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绿色、智慧的能源与产业生态,为实现 “双碳” 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电气风电携手上海电气光伏、储能、氢能、调相机、电机、防腐等板块,以“好品质 可信赖”为主题,通过四大核心展区展现能源装备“国家队”的硬核实力。展台上的“WIND TO X POWER TO FUTURE” 中心展项,集中展示了中国首批绿电制氢就地消纳示范项目——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深远海制氢示范项目及万里长江首个“零碳岛”等标杆示范案例,展示了上海电气在新能源全产业链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创新实力。
中船科技针对陆上中低风速市场需求和深远海风电发展趋势,重磅发布H220平台陆上风电机组与H305-20MW海上风电机组两大新品,以技术突破拓展了中国风电开发的空间与边界,推动风电产业向 “中低风速高效开发” 与 “深远海规模化平价” 双轨进阶。同时,发布最新支撑结构产品——全球最高200米级钢混塔筒。这款专为低风速、高风切变地区“量身定制”的混塔标杆产品,不仅刷新了混塔高度纪录,更破解了复杂风况地区风电开发的核心难题,为中国风电行业迈向更高效率、更优效益时代注入强劲动力。
华锐风电正式发布的SL6250/230新机型,满足不同条件下风速风区的生产发电需求,并具备“高可靠性、高智能性、高收益性”的特点,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的权威认证。华锐风电SL6250/230机组采用双馈技术路线,搭载110米以上碳纤维叶片、齿轮箱低速端集成TRB+TRB轴承配置的驱动链、三电平电气系统、滑动偏航系统配合低磨损摩擦片,以及主动电网支撑技术。同时,该机组融合了超感知与新型智能控制策略,结合高塔筒设计方案,可广泛适用于“三北”地区、中东部及南方各类低风速风区,该产品有望成为我国风电产业新一轮驱动发展的明星产品。
兴蓝风电与荷兰Multi Engineering Group B.V.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双机头一浮体”漂浮式风电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商业化。双方合作旨在通过开发“双机头一浮体”解决方案,以更低的单位成本、更高的系统效率,服务未来深远海风电场的规模化部署。未来,双方将在原型开发、生产设计、施工监督、市场推广等多个阶段展开深度协作,共同推动中欧漂浮式风电产业的发展,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新动力。
禾望电气全碳化硅功率柜新品全球首发,这是风电行业首款All SiC产品。该产品采用全碳化硅器件和高可靠性封装技术,实现了38%的功率密度提升和高达6kHz的高开关频率,效率与可靠性倍增。它采用1140V/950V两电平拓扑架构,兼容1700V/2300V/3300V多电压规格器件,模块化、轻量化的设计,单个功率单元1.1MW/1.26MW,支持灵活扩展,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该产品的发布,犹如为风电变流器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其向更高效、更紧凑、更可靠的方向演进,助力风电系统效能跃升。
洛轴展示了全球首台16MW海上风电主轴承,以及适配全球批量最大18MW海上风电机组的偏航、变桨轴承,同时新增国内最大功率、最大尺寸的风电主轴承。该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表面无软带淬火技术及专用材料,可满足16 - 18MW风机批量使用需求,为大型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盘古智能全球首发的液压马达偏航系统,以液压马达驱动替代传统电机传动,有效解决了偏航减速机断齿故障,显著提升了运行同步性与使用寿命。该系统提供稳定阻尼,优化运行平稳性,降低偏航载荷,特别适用于抗台风机组等复杂工况。同步展出的液压油缸偏航系统,通过简化结构实现降本增效,为风电偏航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特变电工新能源发布了全新升级的特变电工TSVG6.0产品。该产品基于最新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并网标准,进行了功能、性能的全面迭代升级。在设备可靠性方面,通过毫秒级旁路能力,实现模块故障不停机;重构控制保护硬件设备及软件逻辑架构,设备容错率提升50%;通过精细化热设计,从散热器流道、管路均流性设计、工业空调环境降温、集装箱复合隔热结构等方面入手,整机各功率模块温差小于5℃,舱内核心设备运行环境平均温度控制在40℃以下,满足55℃极热环境下的满载运行。在涉网能力方面,采用了全新一代控制器硬件平台,进行控制算法研究、调制方法优化、控制功能的开发,实现了零无功挂网、25次以下谐波补偿、宽频振荡抑制功能,全面覆盖各地区并网测试标准。
CWP2025,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品的“盛宴”,更像是一幅描绘全球风电高质量发展蓝图的宏伟画卷。从大功率机组到AI融合,从深远海开发到供应链协同,中国风电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