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时璟丽:解构新目标下新能源发展战略及关键机制

时璟丽:解构新目标下新能源发展战略及关键机制

2025-10-24 08:57:21 光伏头条

10月11日,2025第十届光伏产业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分享了《新目标下新能源发展战略及关键机制》的报告,围绕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新能源——

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

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已从补充能源成长为电力增量的主体,在装机规模、发电量、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均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时璟丽表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明确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2023年以来新能源装机屡创新高,三年合计新增装机预期超过10亿千瓦。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是达成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目标的重要保障。2024年底,风光新能源累计装机14.08亿千瓦,人均达到1千瓦。”

时璟丽介绍,2024年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在全部发电量中占比达到34.9%,在新增发电量中占比82%。其中新能源发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占比合计达到18.4%,同比大幅提高2.9个百分点,在新增发电量中占比59%;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18.5%。

2025年1-7月,风电发电量67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光伏发电量69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风光新能源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3.2%。值得注意的是,5月光伏首次单月发电量超过风电,7月光伏首次年度累计发电量超过风电,1-7月规上水电6910亿千瓦时,风光水电量基本相当。可以说,“新能源电量和占比快速提升,经过了系统对灵活性资源需求快速增加的拐点。”

时璟丽进一步介绍,“风光装机大幅增长加上电化学储能价格下降和政策支持,共同带来了新型储能市场繁荣。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规模4379万千瓦/10980万千瓦时,装机和能量规模均超过之前历年累计储能时长显著增加,累计装机中4小时及以上装机占比15.4%,2-4小时71.2%,不足2小时13.4%。截至2025年6月底新型储能规模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2%/50%”。

此外,“2025年电力市场化、新模式新业态政策频出,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迎来机遇”。

新目标——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坚定不移

时璟丽表示,“我国已经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一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时璟丽介绍,“2030年及之前,风光新能源发展总体需要保持较高水平的年新增装机和发电量增量。其中,风光大基地是新能源开发建设的基本盘。随着新能源快速增长,消纳的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更好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的要求,需要多层发力措施之一是实现新能源与产业集成发展,并从研究角度提出了集成发展的三大方向”。

一是新能源开发建设集成,包括基地和集群项目的多能源品种互补开发;互补开发共同基础设施和送出,与非能源项目共建共用基础设施;通过各类新能源+,推进分布式新能源与交通、建筑、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集成项目的一体化运营。

二是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包括以新能源支持新能源产业链的绿色制造;新能源发展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新能源与算力,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等。

三是新能源电力推动新型供热、燃料利用,包括风光储氢协同(风光储制氢氨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新能源电力供热,尤其是满足工业用热等。

新机制——五大关键机制

时璟丽介绍了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新能源入市;电力市场推进灵活性资源配置,调动灵活性资源能力;研究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作用五大关键机制。

最后,时璟丽总结:

发展环境方面,能源革命是坚定不移的国家战略,2035年新目标为未来10年新能源发展提供明确指引。发展新能源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能源自主安全的重要部分。

建设重点和应用场景方面,发展和消纳并重。沙戈荒、水风光等新能源基地是新能源项目开发的基本盘。新能源集成发展、融合发展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应用方向,更是适应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重要选项。要推进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如绿电直连、虚拟电厂、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专线供电、零碳园区等)。

电力市场化方面,加快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全面市场化,2025年显著提速。新能源全面入市,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规模和配置以电力市场需求导向。地方实施细则制定和落实是关键。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激励灵活性资源建设和运行。

绿色能源消费方面,消纳责任权重、绿证是关键制度,下一步做好与碳双控、碳市场等机制衔接,体现绿色环境价值。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新能源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