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将如何发力?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煤炭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等关键词,交流经验、凝聚共识。
“‘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果丰硕,美丽矿山建设坚实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亮点纷呈,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煤炭加快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在论坛上表示。
锚定智能、绿色、安全、高效方向
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看来,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绿色智能是关键路径,开放合作是基础条件。
“清洁高效利用始终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说。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煤)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马世志表示,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必须锚定智能、绿色、安全、高效方向。
陕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广金介绍,该集团研发运行了全国首个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行业首创“AI+NOSA”智能风险管控系统。2018年以来,该集团累计减少井下用工1.4万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92%,全员工效提高超40%,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韶刚表示,“十四五”期间,该集团研发了煤矿井下长钻孔定向钻机、千米水平孔分段致裂卸压技术、煤矿粉尘智能防控系统等煤矿安全新装备、新技术,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国家能源集团打造了神东、宁乌、蒙东、新疆4个亿吨级绿色智能矿区,采煤工作面全部达到中级以上智能化水平。
近6年来,陕煤集团所属煤矿综合单产提高61%,综合单进提高76%,智能快速掘进效率提高3倍以上。
煤炭企业加速推进煤炭开采利用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采前防治、采中控制和采后营造的“三期”治理模式,在行业率先开展煤炭产业甲烷监测控排利用专项行动,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常规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超(超)临界机组占比超63%。
目前,中国中煤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94.1%,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7.9%,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481吨标准煤,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6.205吨。
山东能源集团超60%的煤矿被纳入省级及以上绿色矿山名录。
“中国煤炭工业的智能化、低碳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速度之快、成果之好,走在了世界煤炭工业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理工大学校长葛世荣说。
近年来,全球可持续煤炭联盟首席执行官米歇尔·曼努克大力倡导可持续煤炭管理理念。在她看来,中国正是践行这一管理理念的典范。
“每次访问中国,我都能亲眼见证一个由创新、包容和目标引导的管理典范。”米歇尔·曼努克说。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煤炭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国家能源集团承担了“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3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该集团围绕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灵活高效发电、低碳高效煤制油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4个主攻方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这是煤炭企业首次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中国中煤坚持“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思路,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进重大科技专项与工程示范。
“十四五”以来,山东能源集团累计研发投入达3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5%,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6项,获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600余项。
对于未来发展,杨鹏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将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灾害预警治理、透明地质、低浓度瓦斯利用、煤电机组高效发电、煤基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探索性研究。
马世志表示,中国中煤将锚定“煤—电—化—新”产业链布局,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国家级、能源领域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做深做实“中国中煤AI+”专项行动。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将以实现煤矿智能化开发新水平、突破煤矿灾害防控新难题、打造矿区生态治理新能力、发展清洁低碳利用新产业“四新”为抓手,推动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
培育煤炭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杨鹏认为,要深化国际交流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交流合作机制,更加主动融入全球能源格局,持续提升国际化经营核心竞争力和风险防控力,携手促进全球能源安全。
目前,山东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拥有8处煤矿,参股3个港口、年吞吐量2.4亿吨,带动了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李伟表示,山东能源集团将加强与国际头部企业合作,推动欧洲装备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探索化工产业合资合作,推进与中亚国家相关企业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