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样的?
是炊烟袅袅时窗口透出的那盏灯,是遇到难题时那句“没事,一起想办法”,是收获成功时彼此眼里的那抹亮光——这既是寻常人家的幸福场景,也是华北油田采油四厂职工小家建设的生动写照。
走进采油四厂,一幅充满温度与活力的“职工小家”画卷徐徐展开:学习讨论中的思想碰撞、创新攻关时的齐心协力、民主管理中的透明信任、文体活动里的欢声笑语……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着“家”的真正含义。
过去,思想理论学习多在会议室中进行,而在采油四厂,它被融入“职工书屋”和“班组微课堂”,变得生动而接地气。
班前会上古大站党支部书记王琦用十分钟将近日读的好书《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与大家分享,结合油井维护的实际难题,用自己的视角分析油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倒班作业时间零散,这种短而精的微课堂,大家听得进、记得住。”老员工张建国这样评价。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四厂基层班组的常态。“家”成为连接政策与岗位、理想与现实的桥梁。1900余场特色微课堂,覆盖2万人次,数字背后,是思想引领从“大水漫灌”到“润物无声”的转变。
榜样力量也在“家”中悄然生长。厂里建立的“先进典型库”不再是静态的光荣榜,而是动态的“成长档案”。地质研究所劳模周邦兴感慨:“责任更重了,不仅要自己干得好,还要带动‘家人’一起成长。”“比学赶帮超”的家风,让思想引领充满温度与力量。
在四厂,职工小家不仅是休憩的港湾,更是创新攻关的“主战场”。走进王新亚创新工作室,一群年轻人围着一个老旧阀门讨论如何“动手术”。这源于厂里推行的“发榜揭榜”机制。将生产难题张榜公布,谁能解决谁就来揭榜,就像家里遇到难题,全家人齐心协力想办法一样。青年技师陈晓潘揭下了人生第一张“榜”,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最终编制“智能多回路硫化氢在线检测系统”实施方案,解决了生产难题。
还有还有许多令人振奋的创新故事,在采油工艺优化方面,团队成员们日夜钻研,通过改进注水方式,成功提高了油井的采收率,为厂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设备维修领域,年轻的技术骨干们大胆创新,研发出一种新型维修工具,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家”,已然成为创新的强磁场。400余项创新项目、150余项成果奖、超9000万元经济效益,这些闪耀的数字,是“全家忙”创效的最佳见证。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温暖
在采油四厂,“家”的意义不仅在于温馨的氛围,更在让每个成员从“旁观者”成为“当家人”。这一转变,通过民主管理的透明运行与精准服务的暖心传递,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温暖。
在厂务公开栏前,员工们仔细查看本月考核情况。这种透明理念贯穿于厂、作业区、班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常态化监督,确保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当员工对“家底”了然于胸,对“家人”自然信赖有加。
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毽球、瑜伽、健步走,厂工会创新服务模式,重心从“我们提供什么”转向“员工需要什么”。根据员工需求,文体协会从5个增至10个。近两年,1000多件健身器材配发到基层,让员工在井站旁就能强身健体。
最打动人的,是那份雪中送炭的深情。厂里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在这里,民主管理的“阳光透明”与关爱服务的“精准暖心”相得益彰,让每位员工都真切感受到,他们不只是劳动者,更是被尊重、被珍视的家人。
心之所安,便是吾家。走在采油四厂,挺立的抽油机与员工脸上的笑容相映成趣。职工小家建设的意义不在于投入多少硬件,而在于是否营造出真正的“家”的氛围,让思想有关怀,奋斗有平台,管理有信任,生活有温度。
当每位员工将单位视为值得信赖与付出的“家”,汇聚起的便是无坚不摧的力量。这,就是采油四厂“小家烟火”中蕴含的温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