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低空经济的加速崛起。作为近两年连续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产业关键词,低空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断将一个个新的应用场景从蓝图变为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新型交通工具的普及和规模化应用,正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态带来一场深刻的重构。
作为一项以广阔空域为舞台的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却并非“凭空起舞”,而是需要依托“从空中到地面”的立体运营保障体系,为不断扩展的多样化场景提供支撑。其中,服务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能源底座,正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之一。

《赋能低空经济发展:构建安全、弹性、可持续的空中交通能源底座》白皮书
近期,全球能源技术的引领者施耐德电气,结合自身在能源管理领域的专业洞察和基于低空经济产业的现实需求,精心编撰了《赋能低空经济发展:构建安全、弹性、可持续的空中交通能源底座》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深入解读了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供配电系统的关键挑战,以及可供切实落地的应对之策。
分级保障,按需配置,筑牢能源稳健底座
低空起降基础设施面临的首要供电挑战,是如何确保其安全稳定。对于这类需要连续可靠运行的“空地枢纽”,无论是电网稳定性不足,还是被动应对故障导致的运营中断,都会直接影响飞行器的正常起降、充电与调度,并损害其长期商业价值。

这一挑战来源于多重因素,例如,不同低空起降场站的地理位置、供电负荷、服务频次及功能有很大差异,现有供配电方案难以直接复用;再如,一些场站位于偏远地域,电网不稳导致场站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极易出现断电风险,而传统配电系统又难以实时监测多负载用电状态,无法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使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为应对这些挑战,构建适配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配电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白皮书》遵循“分级保障、按需配置”的理念,提出了低空起降场的三级分级体系。
与此同时,低空基础设施配电场景设计围绕无人飞行器的充电需求展开,核心逻辑是通过电力容量评估和运营规模预测,实现变压器容量与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并有效平衡固定充电、移动充电与内置充电的适配性,以避免出现“核心负荷断电风险高、普通负荷过度投入”的资源错配。
此外,针对低空基础设施面临的雷击、电气火灾、消防设备供电中断等风险,除了部署必要的监测、监控系统外,还应将安全监控数据接入统一平台,实现告警推送和各灾备子系统的有效联动,从而缩短响应时间。
数字赋能,弹性抗扰,提升电网适配能力
作为物流、载客、中继服务等场景的空中交通枢纽,保障低空起降场站的弹性运营同样至关重要。其中最典型的挑战在于,配电基础设施能否承载大量无人机瞬时快充产生的“负载浪潮”。

和电动汽车充电桩对电网造成的冲击类似,无人机高频次、集中起降而产生的瞬时快速充电需求,极易使配电线路和变压器过载。作为新兴的基础设施,起降场站在微电网规划设计、设备部署及与现有供电体系衔接方面缺乏成熟方案,短期内难以借助微电网储能系统进行有效调节。
对此,《白皮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升级基础设施、应用分布式能源以及提升电网韧性等,以显著消解电网的负面影响。
升级基础设施的核心,是将变压器与线路作为升级的主要对象。除了选取具备高耐冲击性与低损耗特性的变压器,以延缓设备升级改造周期。另外,还可以在升级前,借助施耐德电气的能源顾问平台(EMA)模拟不同升级方案下的电压、电流变化,为“按需升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为避免升级后潜在的电压恶化问题,还可以配套增设智能电压调节器(DVR)等辅助措施,保障电网电压处于安全范围。
应用分布式能源的核心,在于利用短续航、高功率的储能设施,有效平抑飞行器充电产生的负荷尖峰,并搭配光伏应用进一步优化经济性。为实现更多成本节约,宜结合场站屋顶面积和当地电价特性灵活配置,挖掘光储协同的效益潜能。
提升电网韧性的核心,则在于应对突发断电的持续供电能力,可以通过自备电源与储能的组合实现 “双重保障”。在这方面,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 微网控制器可实现“自备电源+储能”的协同控制:当电网突发断电时,该控制器不仅能在毫秒级内切换至微网模式,优先满足即时充电需求并及时补能,还可以结合实时监测和历史数据预测断电风险,帮助业主以合理投资实现弹性运营。
绿色合规,低碳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之翼
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今天,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环境友好性与运营合规性,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促进低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需着眼于降低全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并致力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及安全合规水平。
对此,《白皮书》从绿色产品应用,数字化运维、能源与可持续指标的量化等不同维度,探讨了推动低空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可行之道。
借助绿色产品应用,可提升低空起降设施供配电系统的可持续性。施耐德电气正积极使用空气来替代六氟化硫(一度广泛用作绝缘的高温室效应气体),为低空场站的设备选型提供了更环保的选择。

在数字化运维方面,施耐德电气的电力综合运营管理平台(EEO)不仅可以整合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动态调整设备参数,以规避极端环境对设备产生效率影响,还能够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实现设备维护的预判化与远程化,避免故障和非计划停机产生的额外碳排放。不仅如此,这一数字化运营平台还能助力实现配电数字化,通过数据分析、能耗统计、故障排查等功能,实现能源管理的有效优化。另外,依托创新的充电网络优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充电柜与储能系统的联动实现“削峰填谷”,乃至使起降场站成为向电网反馈电能的“产消者”,从而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整体碳排放。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还需聚焦“从建设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通过对能源消耗率、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土地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噪声影响等量化指标的考量,确保数据可采集、可对比、可优化。
稳健的供配电系统,是支撑低空经济规模化运营的关键底座。我们期待,伴随着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扩展,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能够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通过构建和实施分级保障体系、应用弹性运行技术以及推行绿色可持续举措,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下载白皮书《赋能低空经济发展:构建安全、弹性、可持续的空中交通能源底座》。https://app.ma.scrmtech.com/resources/ResourcePc/ResourcePcInfo?pf_uid=8609_1393&id=74598&pf_typ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