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收完玉米看着一地秸秆就发愁,现在收割机一过,秸秆全粉碎还田,土地肥力都跟着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王国营望着新整的田地喜上眉梢。这场从“田间烦恼”到“生态财富”的蜕变,正是周口市以94%秸秆综合利用率交出的亮眼答卷——昔日焚烧违禁的“废弃物”,如今已成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作为黄淮平原粮仓,周口市每年超千万吨的秸秆曾是道“两难题”:露天焚烧污染空气,简单还田又引发土壤板结。近年来,该市以“疏堵结合、全链布局”破题,构建起覆盖“收储运+加工利用”的产业网络。目前,全市已培育收储、利用主体超400家,其中万吨级龙头企业35家,一张“村收集、乡转运、县加工”的秸秆回收网密织城乡。
在商水县豫天绿色能源公司车间,玉米秸秆正经历“华丽转身”。一套投资6亿元的国际先进干式厌氧发酵系统,每年“吃”掉20万吨干黄秸秆,转化为18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不仅消纳了全县1/3的玉米秸秆,更实现了年减碳35万吨。“秸秆变气”只是开端,周口市创新推出的秸秆“五化”利用模式让资源价值多点绽放。
太康县马头镇的养殖场里,青贮氨化技术让秸秆成了“香饽饽”。绿洲农牧通过“收割服务换秸秆”模式,带动全镇近百个养殖场年消化秸秆3万吨,养殖成本直降两成。项城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厂将秸秆压制成环保能源,川汇区的赤松茸基地用秸秆做培养基,就连郸城的板材企业也把麦秆变成了高档纤维板原料。从喂牛养菇到发电制板,秸秆在周口实现“吃干榨净”。
这场秸秆综合利用变革带来多重效益。生态上,焚烧火点基本清零,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经济上,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30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产业上,催生出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新兴业态。周口用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的“绿色逆袭”,正是乡村振兴的“点金之术”。
如今,行走在周口田野,再也不见“狼烟四起”,取而代之的是秸秆回收点的忙碌景象。这场从“一烧了之”到“五化共生”的变革,不仅破解了千年农耕难题,更探索出一条中原农区绿色转型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