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吕佳清:推动中国进入食品级再生塑料新时代的拓路人

2025-11-25 11:07:22 中国能源网
在华东,一座外资食品级再生塑料工厂正成为中国塑料循环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随着“减塑、降碳、循环”成为国家绿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家位于江西的工厂正在推动一场关乎产业链重塑的实践:从生产线的全面升级,到食品级质量体系的建立,再到与国际品牌供应链的深度接轨,它所经历的变革正在清晰地刻画出中国高质量循环经济的未来轮廓。

 
这家工厂名为欧绿保龙一新材料(江西)有限公司,隶属于欧绿保亚洲集团。在过去两年里,它成为国内少数能够生产食品级 rPET(再生聚酯)的外资工厂之一。主导这一改造的人,是 欧绿保亚洲集团塑料回收事业部的负责人吕佳清女士——一个在再生塑料行业摸爬滚打近十五年的职业女性。
 
与大多数行业技术人员不同,她的工作不仅涉及工厂的升级与运营,还牵动着政策、品牌、国际标准和区域供给侧改革。她说,“一个工厂真正要站得稳,靠的不只是产能,而是整个体系的透明度、可信度和可复制性。”在中国塑料循环经济寻求脱离“低价值回收”路径的当下,江西工厂的经验,正在成为行业观察者关注的样本。
 
把一座工厂“重新建好”:她试图为中国建一个食品级再生的新标尺
 
在 2023 年进入 ALBA 之前,吕佳清已经在威立雅集团等跨国公司积累了十余年的循环经济实践经验。进入江西项目后,她发现的问题并不意外——这是许多中国再生材料工厂普遍面对的挑战:技术体系不完全、生产标准不统一、上下游原料质量参差、品牌认证难度大。
 
她的做法是带领团队从底层重建,“技术上不升级,永远达不到食品级”。这不仅是产线改造,更是一场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颠覆。她推动一次覆盖几乎所有关键节点的升级:生产线按照食品级 rPET 要求重新设计运行逻辑;清洗、熔融、过滤等关键环节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提升;管理体系强化,按照国际认证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引入 5S 现场管理,让工厂从“能生产”转向“能稳定生产”……
 
“很多人以为食品级靠设备,其实更多靠体系。”她说。一年后,江西工厂的产品质量稳定提升,能够进入国际品牌供应链——这是国内极少企业能实现的。而验证这套体系最好的试金石,正是通往国际品牌那扇苛刻无比的“认证之门”。     食品级 rPET 要进入品牌供应链,需要通过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技术认证。截至目前,江西工厂已获得联合利华、伊利、得力等国内外品牌的认可。这些认证背后,包括大量的工艺验证、数据交互、稳定性测试。“这是一个让中国生产体系真正被全球市场看到的机会。”她说。
 
2024 年,江西工厂被评为当地“市属优强工业企业”。这个称号背后,更多是地方政府对“绿色制造、产业升级与清洁生产”的综合判断。
 
从一个工厂到一条产业链:她试图推动中国塑料循环经济跨过“食品级”门槛
 
如果说江西项目的升级是一场工厂层面的革新,那么吕佳清更重要的影响,是她正试图把这套逻辑推动到行业层面。食品级再生塑料是全球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但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原因既包括政策限制,也包括技术标准、回收体系、市场认知等结构性难题。吕佳清带领的团队,是最早推动政策与行业对话的一批人之一。
 
作为欧盟商会“推动开放食品级再生 PET 应用政策”工作组的牵头人之一,她参与了政策研讨、国际案例整理与行业反馈。她反复强调:“如果没有政策层面的突破,中国永远只能停留在‘大规模回收’而不是‘高价值循环’。” 在她推动的框架中,食品级并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循环经济走向高质量阶段的起点。
 
过去,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再生塑料原料,但在品牌供应链的“高端段位”常缺席。而她参与重建的江西工厂正在改变这一个现状:技术标准对齐欧美、品质稳定能满足长期合同需求、可追溯体系让品牌端愿意信任。她把这种理解为一种“结构性进位”,“当品牌开始在中国采购食品级循环材料,这条产业链的价值才真正被抬升。”她不无深意地表示道。
 
在江西之外,她也在推动另一项变化:让中国循环保技术成为国际能力的一部分。例如,AI 自动化分选在她推动下将被引入东南亚市场,再反向引起德国总部关注。中国的技术第一次成为跨国集团内部的“示范案例”,这是行业观察者过去少见的方向。
 
谈及中国塑料循环经济的未来,吕佳清女士有着更为长远的观察。在她看来,传统的“生产—使用—废弃”的线性模式已经难以支撑行业的未来。随着国际品牌可持续采购比例提高、跨国法规趋严、碳足迹核算全面启动,中国必须建立高质量循环供应链。江西工厂的实践表现,中国在这一领域有可能不是追赶者,而是可能的领跑者。
 
在采访中,吕佳清多次强调“工厂不是目的”,在她的理解中,一个工厂的成功只是结果,真正重要的是:一套能被重复、能被放大、能被国际认可的体系;一条让品牌、供应链与政策共同参与的循环路径;一个让中国从“回收大国”走向“高价值循环强国”的可能。
 
她的工作并不喧闹,也难以通过简单数据呈现,但在行业深处,它正在发生影响:让中国逐步具备高端食品级再生材料的生产能力、品牌供应链进入能力、国际技术输出能力以及政策层面的可讨论空间。
 
未来,中国塑料循环经济的面貌会如何,没有人能完全确定。但在江西的这座工厂里,一个更“可持续、更成熟、更高质量”的方向,已经显现出雏形。
 
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在中国塑料循环经济的结构性升级中,吕佳清正在推动这样的改变。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