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而言,燃气管网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行、保障民生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被誉为城市“生命线”。为保障其安全,我国正积极引入数字技术,加速智慧管网建设。
2004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打造地下管网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全流程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地下管网建设运行可视化三维立体智慧管控。2025年10月,住建部进一步明确,通过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搭建安全检测平台,实现对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检测、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
为了增强智慧管网建设水平、提升管道安全性,早在2019年,山东港华依托旗下山东济华润昌燃气有限公司茌平段高压天然气管道输配项目,携手华为共同打造“基于光纤的智慧化安防”完整解决方案,并逐步构建起“基础设备建设+传感设备+一体化系统平台+跟踪配套服务”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企业通过不断深化与华为的合作,借助新一代AI光纤感知技术,进一步推动管道安防能力的智慧升级。由此,不仅构建起一道坚实的智慧安防体系,也在保障管道安全的同时,树立起智慧管网建设的新标杆。
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企业燃气管网里程日趋增长、系统不断复杂化,管网地处偏远、事件隐蔽难发现、人工巡检效率低等一系列挑战愈加明显。
首先,管网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燃气管网的长输管线绵延数千公里,穿越山川、河流、农田等复杂地理环境。即便是城市管网,也覆盖从市中心到郊区的广阔区域,单纯依赖人工进行全线巡检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
其次,事件位置隐蔽,隐患难以早期发现。燃气管网发生微小泄漏时,很难扩散至地表被人感知或常规检测仪器发现。而第三方破坏事件则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占全部事故类型的80%,仅靠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彻底解决。
再次,人工巡检效率低下,风险预警能力不足。传统人工巡检无法实现7×24小时的连续巡查,而在施工地段设置临时板房派驻24小时监管人员,难以覆盖管网全时全程,且受人员素养、环境影响明显,无法及时发现风险。不仅如此,随着燃气管网的持续扩展,人力与运维成本也在同步激增。
为提升针对第三方破坏的安全管理水平,山东济华润昌燃气有限公司作为集团试点样板,探索了在光纤安防应用下,重点地段设置摄像头、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检等安全措施。其中,摄像头适用于关键点位或短距管道的防护,但在恶劣气候环境下巡查能力受限;而无人机可对航程内的偏远区域进行周期性巡检,但在部分受控区域或极端天气下,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光纤感知具有的全时、全域、全寿命的监管优势非常突出。
如今,光纤感知作为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感知”和“传输”外界测量信号的新型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爆炸、管道泄漏、周界安防、施工破坏等场景。为了更好地激发光纤感知的技术优势,华为基于30多年在光技术研发上的经验,已经在光和感知算法领域取得三大革命性技术创新,打造出业界领先的光纤传感系统:1、增强型oDSP,独创硬件算法,可实现光纤振动信号还原保真度超99.9%;2、多模态感知算法,使用强度+相位数据,局部短时细节+全局长周期特征,态势感知判决,误报率降低到<5%;3、光感知AI在线演进,独家光感知在线训练,快速迭代AI模型。
在此基础上,华为推出的OptiXsense EF3000-A50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具备采得全、识得准、学得快等特性。该系统在应对第三方破坏事件时,能够通过敷设于管道上方的光纤实时感知异常振动,并将不同的振动波纹传至光纤传感设备。设备随即对振动波纹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准确识别事件类型,精确定位并上报告警。
其中,润昌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以“数据中台”为核心,以“模块化”、“兼容性”为主要设计方向,能够依据不同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与实际管理需求,提供定制化计算、汇总、分析与展示服务,并具备向上融合、向下兼容的智慧联动能力。
平台还针对光纤安防进行了专属优化。基于以往运维经验与现场调研分析,平台引入风险等级算法规则,有效提升了事件告警与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此外,平台还增设了工地管理模块,能对施工等高危区域进行独立统计,有效过滤频繁误报,确保了后续大数据分析与管理优化工作的准确可靠。
在智慧管网的建设中,智慧安防已从一道简单的防线,升级为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神经中枢”。借助AI、光联接、感知与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智慧安防不仅能够对管网运行状态及周边环境进行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实时观测,还可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为管网的规划、运维乃至城市治理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融合新一代AI光纤感知技术,构建智慧安防体系,有效解决燃气管网安全“看不见、管不住”的行业难题。这不仅标志着企业在智慧管网建设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也为同类企业提供清晰的实施路径与可靠范本,将有力推动我国城镇燃气行业的安全水平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