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深化国企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战略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体系已成为国企防范风险、践行使命的关键支撑。国资央企作为权力、资金、资源“三集”领域,当前,国企腐败呈现“靠企吃企”隐蔽化、风腐交织复杂化、利益输送链条化等新趋势,传统监督模式已难以适配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唯有以创新为驱动,打造多维融合的现代化监督体系,才能将监督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企业在改革攻坚中行稳致远筑牢安全屏障。
把握趋势才能明确方向,顺应变革方可精准发力。监督体系建设需紧密对接政策导向、行业变革与企业需求,确保建设路径不偏航、见实效。从政策层面看,党中央先后出台多项国企监督政策,强调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要求国企强化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监督工作划定了政治红线与责任底线;从行业层面看,电力行业正经历深刻转型,市场竞争压力下的违规风险加剧,业务多元化导致的监督管理漏洞,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潜在风险增多,对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从企业层面看,现有监督体系存在协同不足、手段滞后等问题,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亟须升级优化。
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企业需以政策要求为“指引”,深刻理解监督体系建设的政治意义,厘清“为何要建”的核心逻辑;以行业变革为“契机”,全面分析新能源、数字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明确“该建什么”的重点任务;以企业痛点为“靶心”,将外部要求与内部需求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避免盲目跟风,确保监督体系与国家战略同频、与行业趋势同步、与企业发展同向。
直面问题才能突破瓶颈,找准症结方可靶向施策。当前企业虽已构建纪检、审计、风控、合规等多部门参与的监督框架,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短板。
从协同效能看,政治监督与业务监督“脱节”明显,前者侧重定性要求,后者聚焦定量指标,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与协同流程,监督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从全链覆盖看,监督重心多集中于事后审计,对决策环节的风险评估不深入、执行环节的动态跟踪不到位、反馈环节的整改实效不突出,全流程存在“断点”;从技术应用看,企业内部数据分散于各部门系统,格式不统一、更新不同步,监督仍依赖人工核查、Excel统计等传统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滞后,效率与精准度不足;从成果转化看,监督发现的问题、形成的结论共享不充分,未能有效应用于决策优化、制度完善与干部考核,监督价值未充分释放,唯有精准定位这些短板,才能为监督体系升级找到突破口。
监督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围绕“政治引领、业务穿透、数字赋能、协同联动”四大核心,推动监督模式从分散化向一体化、传统化向智能化转变。
以政治引领把准监督方向。将政治监督融入业务全流程,确保监督工作始终坚守政治立场。建立“政治要求—业务指标”双向转化机制,将“两个维护”“国之大者”“双碳”目标等政治要求,拆解为项目审批、能源保供等具体业务的监督指标;在“三重一大”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等关键环节,嵌入政治合规审查流程,制定“业务监督政治对标清单”,确保每项业务都符合政治要求。同时,细化“三重一大”决策监督要点,从决策前的政治合规审查、决策中的程序规范监督到决策后的执行效果跟踪,明确检查标准,筑牢政治监督“防线”。
以业务穿透筑牢监督根基。聚焦企业核心业务,构建“投资、建设、运营”全周期监督模型,实现风险精准防控。投资阶段突出“合规、科学、风险”三大核心,建立“三查三审”机制,审查项目政策适配性、收益预测科学性与风险应对可行性,同步制定投资负面清单,从源头规避不良投资;建设阶段紧盯“进度、质量、资金”三个关键,通过数字化手段跟踪里程碑节点,建立质量监督台账,实时监控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匹配度,杜绝“资金挪用”“进度滞后”问题;运营阶段聚焦“安全、效率、合规”三项重点,构建指标监控体系,定期开展合规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与效率短板,确保业务合规高效运行。
以数字赋能提升监督效能。打破数据壁垒,打造智能化监督平台,推动监督手段迭代升级。构建数据整合模块,对接内部纪检、法务、采购、财务、项目管理等系统,接入外部政策、市场等数据,形成统一规范的监督数据资源池;开发风险预警模块,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投资风险、廉洁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场景化识别模型,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风险原因智能分析;搭建协同管理模块,支持跨部门线上发起、分配、跟踪监督任务,实时共享进展;增设移动监督模块,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实现现场监督、证据上传、预警查看随时随地开展,畅通信息反馈和问题线索移交渠道,提升监督灵活性与时效性。
以协同联动凝聚监督合力。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优化监督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能。明确各监督主体职责,纪检聚焦政治监督执纪问责,审计侧重经济监督与问题核查,风控专注风险预警与应对,合规负责合规监督与制度建设,避免职责交叉或监督空白。构建多层级协同流程,日常监督实行月度会商与信息共享,专项监督成立跨部门联合工作组,应急监督建立48小时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突发风险及时处置。完善成果应用机制,将监督报告、问题清单、整改情况纳入共享平台,每季度开展综合分析,将成果应用于决策优化、干部考核与制度修订,形成“监督—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监督体系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以长效思维推进,确保持续发挥作用。企业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需将监督体系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要树立长期思维,认识到监督体系优化是动态过程,需根据政策调整、行业变革、业务拓展持续完善,避免急功近利;要推动全员参与,将监督理念融入决策、执行、整改各环节,让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成为监督体系的参与者与践行者;要聚焦价值转化,以监督体系升级推动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精准防控,将监督效能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者:水处理事业部 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