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要想不受气,只有多减排

2010-12-27 13:19:57 中国化工报

近两年,中国CDM项目流年不利,屡屡“犯太岁”。2009年12月、2010年8月,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接连砍掉中国10个和20个 CDM项目。不久前,涉及12617万吨碳信用额度的中国企业8个CDM项目再遭调查。而此次欧盟委员会的提案更是让中国CDM项目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欧盟委员会计划对三氟甲烷减排交易加以禁止,这让中国这个国际上最大的“卖碳翁”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像一个清洁工忍受着浑身的污渍为邻居打扫房间,而邻居在享受清洁的同时,却认为他的浑身污渍有碍观瞻。

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3种碳交易机制之一,其初衷可谓用心良苦,即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之下,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这些国家的公司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相对廉价的减排指标,从而避免投入高成本进行自身减排。这本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却在具体的运作之中不免走了样。现在看来,似乎我们越来越难赢了。但我们得承认,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CDM项目的规则是发达国家定的。规则怎么改,怎么变,很大程度上也是发达国家说了算。

2002年CDM项目进入中国,到2006年,中国取代印度和巴西成为CDM第一大国。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0月1日,全球在线CDM项目数总共为 4673项,中国占39.6%。现在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CDM项目中获得了利益,但这个市场是人家的,主动权在人家手中。你要想做这笔买卖,就得接受受制于人的现实。要是咽不下这口气,那只有自谋生路。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将在2012年结束,而坎昆气候大会依然对“后京都协议”语焉不详。许多CDM项目购买单位对2012年后的市场持观望态度,全球碳市场恍如进入黑暗隧道。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下,中国作为“高碳排放”国家,如果不能通过市场手段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未来可能会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中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因此,所谓自谋生路,首先是企业要加快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产业链的低碳发展,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其次是加快在国内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继续依靠利益机制运作减排。换句话说,在碳减排的事业中,我们要自己当导演,自己唱主角,自己主宰命运,也省得看人家的脸色心里憋屈!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要想 不受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