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经济学家谈论核电也应有点基本知识

经济学家谈论核电也应有点基本知识

2011-03-21 13:41:53   作者: 杜铭海 一个退休的核工程师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是当前世界、特别是核能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我虽然已退休,但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核能发展仍非常关心。从网上看到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开始,几乎就“全神贯注”,不漏掉一条重要新闻。与同行见面,首先谈论的也是这个话题。尽管对事故前景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IAEA总干事也非常审慎,但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事故前三台运行机组的堆芯冷却已得到控制,乏燃料水池的问题仍很严重;但只要保持灌水冷却,同时检查、修补因地震造成的设备和系统损坏,事故就不会恶化。电厂人员和派往现场的抢险人员,还在日本和美国专家的指导下与灾害进行搏斗。我对事故前景持乐观态度,相信日本同行的能力和智慧,甚至不必采取“封堆”措施。因为世界核电发展史上出现第二个“石棺”是一种不幸,而且维护几百年后再处理的经济代价也很大。

如何看待福岛核电站事故及其对中国和全世界核能发展的影响,是摆在世人面前谁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前几天国内某些地方出现“盐慌”,让中国的核科学工作者感到“羞愧”。不能埋怨人们“无知”,只能责怪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无能”,不说也罢。有些官员“很不靠谱”的言论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很忙,没有时间研究思考,又要表态和贯彻领导意图,也可放到一边。唯独学者、专家们的“思考”值得重视,因为“知识精英”们的意见往往影响甚至就是高层决策的根据。就此而言,袁钢明教授的“日本核电站爆炸必将引发全球对核电发展的重新思考”就十分“抢眼”。

《每经记者》徐奎松的报道,采访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袁钢明教授,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几乎每年都要去日本访问,并进入核电站考察”。他谈论日本地震和日本经济的关系,我不懂(见《全球经济未企稳 日本地震造成心理冲击》),但“…对核电发展的重新思考”,即使看作绿色和平人士的见解,通篇读来,也缺乏核电的基本常识。

冷却实效直接说明技术不过关,核电技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过关,对全球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冷却“实效”可能是“失效”的笔误。其实,核电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排出堆芯的剩余发热,不能排出“余热”,就没有和平利用核能。排出余热有各种不同的办法,核能界也在不断改进设计,使系统更简单、可靠,最好是“傻瓜”相机式的装置,不会“失效”。AP1000在安全壳“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就是所谓“三代加”的“非能动”设计特色。核能界还在孜孜追求,使堆芯余热排出系统“固有”地安全。

教授的这段话说得很“朦胧”,很难让普通人理解核能哪里“不过关”,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就是对核能产生“反感”。

“预计今后日本不大可能再把能源建立在核电基础上了,…核电产业的发展问题有可能临时搁浅,提醒世界各国重新思考要不要发展或是如何发展核电问题。”按教授的说法,“核电占…日本经济总量50%左右”,丢掉了,日本人怎么生存,何谈发展?这种“预计”有何根据?

“煤炭污染毕竟是烟尘,程度有限。但日本的核泄漏就不是污染的问题,对人类而是灾害的问题。”全世界公众都知道燃煤是气候暖化灾难的罪魁祸首,核电是减排的现实有效的手段。全世界每年矿难死伤人数过万,中国占60-70%,而核电由始至今40多年全世界死伤人数不超过百人,这个事实怎么在教授那儿“是非”完全“颠倒”了?

“核辐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症状都会延续到十几年以后。”教授的核医学概念表达太模糊。正确的表达应当是:人接受“过量”照射,发病有个“潜伏期”。这儿“过量”是指“正常人”短时间(几个小时或几天内)接受几百、上千毫希伏的照射,“潜伏期”内无任何异常。对于需要辐射医疗的“病人”,“量”还要大,时间还要“短”。即使是这次参加抢险的“福岛50”壮士,所接受的辐照剂量也有严格的控制,短期内可能有典型的辐照“病症”显示,但很快就会消失。可以断言,除参加事故抢险的“勇士”们之外,电厂周围的居民,由于隐蔽、撤离及时,即使最终有人因受到照射患病死亡,人数也很少(5人以下)。这是有事实和科学根据的结论意见,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灾难事故,至今无一公众因受照患病死亡。最近新闻报道的异常实例,已经查实属传闻,没有根据。

“更让人震惊的是,近几天中国的核电专家也在说,中国的核电建设不会停步。如果在技术没有十分保障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就是对人民和全球的安全不负责任。”教授的话前一句完全正确,后一句完全错误。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头脑清晰的核能专家都会说“核电建设不会停步”。任何行为或技术没有“绝对”保障,都有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当你按信号灯指示、在“斑马线”内穿越路口,也有某个“交通事故”死伤的概率。大力发展核电恰恰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和全球的安全负责任的严肃决策,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个决策由于各种原因执行得稍晚稍慢了些,所以要加速,才能履行一个大国对全世界应负有的责任。法国1970-80年代曾以每年建成4-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速度发展核电。中国在30年后、计划每年建成10台核电机组,相比之下,中国核电并没有“大跃进”!

教授“几乎每年都要去日本访问,并进入核电站考察”。这我没法与教授相比,只去了一次,“亲自进入”了几个在建和运行的核电机组。但可以更正教授的几点错误,以防今后谈论核电站,使人感到缺乏“基本常识”:

-“那里层层设防”。你是说进“门”要刷“磁卡”吧?那是防止无关人员误入电厂“运转设备区”或“辐射分区”,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不过后来也作为防止反核人士“非法闯入”、捣乱的手段。

-“里面是真空状态,与外部空气隔绝”。不对,是排风系统造成的负压,目的是防止可能产生污染的“脏区”空气进入“清洁区”。排风经过滤,通过烟囱排入外环境。

-“核辐射程度显示的数字都比较高”。辐射监测仪表显示“就地”外照射水平,分许多“档”(量程),单位是微希伏/小时。数字高低要看“量程”并与标准比较。核电站厂区、周围、附近居民点或市镇路边也装有这种仪表,那是让公众随时观察当地外辐射水平的。

我很怀疑这篇文章是记者采访的随笔,未经教授本人审核。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