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三家石油巨头公布去年财报,三家去年利润总额达2649.91亿,每天净赚7.3亿元,引发网友热议。分析人士称,三家公司在解释净利润大幅上涨时都提到了受益于国际油价上涨。
“三桶油”捷报频传,除了要感谢国际油价的上涨,更要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说声“三克油”(thank you)。成品油定价机制成为一劳永逸的赚钱“法宝”,从其诞生以来就广受质疑。有关人士认为,我国成品油定价,始终未能真正由一种科学合理的机制所决定,行政主管部门和石油巨头们发挥着重要影响力。这种定价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其具有很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容易受到强势利益集团的影响。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了油价“回旋式上升”现象———“涨得多,跌得少;涨得快,跌得慢”。
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说过:一个国家处在不同阶段,国企呈现出的形态、采取的措施就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占了市场份额的90%,如果没有这三家公司,中国早就乱了。在2008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中,中石化和中石油为国内市场价格补贴亏掉了1680亿元。因为国内油价改革没到位,如果放开垄断,国际上涨价,我们也涨价,社会难以承受。这便是著名的“三桶油理论”。
垄断资本最容易成为“掠夺资本”。“三桶油”的垄断资本可谓十分雄厚———占有90%的市场份额。“掠夺”不等于或不同于“抢夺”,抢夺是来硬的,掠夺是来软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扮演着这种“温柔一刀”的角色。看得见的是涨价,看不清的是机制;看得见的是富得流油,看不清的是流向何方。
无论承认不承认,“受益于国际油价上涨”是事实。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曾说:“国际油价巨变和高位运行的时代,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成为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桶油”似乎都没有积极性去争取国际油价定价的话语权,倒是靠“贱卖”来占领国际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是中国企业,尤其是诸多国企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无论有多么难,都不能放弃。“三桶油”更要在这方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