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出“十二五”期间暂停内陆核电决定。50余座计划中的内陆核电站,未来命运被画上问号。
“以前那里的大灯可以照亮半条江,现在暗了许多。”从10月27日起,住在长江畔的洪增智发现,对岸江西省彭泽县核电项目的工地上,不再灯火通明。
这位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的乡村医生,很快就从媒体新闻中知道了事情原因: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洪增智意识到,彭泽核电在三年之内不可能再开工了。
事实上,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之事,攸关中国核电未来命运。该会议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意味着中国核电的重启。与此同时,该会议作出三项部署,稳妥恢复正常建设、提高准入门槛以及科学合理布局。三年内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属于科学合理布局的安排。
对于2008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展开前期工作的江西彭泽项目、湖南桃花江项目和湖北大畈项目来说,上述暂停决定显然影响重大。
受困于高耗能的煤电主导格局,中国近几十年来一直有着极大的核电雄心,而内陆核电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核电版图中的重要角色。
公开资料显示,到2010年中,中国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的核电项目共计43个,其中内陆厂址多达31个;此外,内陆还有20余座核电站规划处在“厂址普选”的阶段。
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暂停内陆核电项目。此次表态,扫清了之前一次次内陆核电即将启动的传言。
有专家对财新记者指出,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民间反对内陆核电的声音越来越大,三年之后能否重启内陆核电,也还是个未知数。
三大项目萧条
2008年2月1日,国家发改委在内陆地区核电发展工作会议上,同意江西彭泽项目、湖南桃花江项目和湖北大畈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经历四年零八个月、投下上百亿元资金后,三大项目均被暂停。
前述的彭泽核电,四年之中命运多变,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断轮转。其前期工作原本顺利,半座山头被顺利挖掉以平整土地,但2011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让该项目继续暂停。
2012年初,与彭泽核电项目一江之隔的安徽望江县政府,将一纸反对项目的书面意见公布于网上,民间反对内陆核电的热潮由此进入高潮。“先是传说银行不再给他们贷款了,后来听说,工地上做铺路前期建设的工人越来越少,开饭店的都关门走人了。”洪增智表示。
但资本市场仍然热捧彭泽核电,2012年年中相关公司又增资数亿元。
“核电投资政策风险非常高,现在这风险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损失。”原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对财新记者评论道。
“现场能运走的设备,都转到沿海项目去了。工作人员将会重新分派至其他项目。”谈及桃花江项目,一位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如是告诉财新记者。他还称,虽然中核集团还没有正式通知,桃花江项目的解散已成定局。
财新记者了解到,福岛事故之前,桃花江项目前期投资已有30多亿元,核电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一些设备的订购都已经在进行。
上述中核集团内部人士称,桃花江项目预定的一系列已确定但尚未付款的订单,包括与国外核电厂商签署的重要部件订单,目前已做了合同变更,转给位于辽宁葫芦岛市徐大堡核电项目。
三大内陆核电中启动最早的湖北大畈核电站现场,也是一片萧条景象。当地透露,该核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已超过30亿元。
内陆核电热
中国内陆建核电的呼声已久。
以长期缺电的湖北为例,绝大多数电煤都依靠外省供应,冬季、夏季用电高峰时缺口逐年不断扩大。而湖北境内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且受枯水期制约严重。核电无疑是湖北解决电荒的救急良方。
据《长江日报》报道,早在1989年,湖北省就成立了核电站前期工作委员会,与涉核企业接触,希望引进核电站改变缺电历史。
此间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08年初袭击中国南方的那场冰雪灾害,彼时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内陆省份电力系统的脆弱由此显现出来。
正是那一年,国家发改委做出了对上述三座内陆核电站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从那时起,内陆核电立项风行。各个省份都在推自己的核电项目,确定选址、预留土地,并开始做可行性研究。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最早发布于2007年10月,其中有对于内陆核电项目明确的表述。
当时的规划指出,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核电厂址前期工作,这些厂址要根据核电厂址的要求、依照核电发展规划,严格复核审定,按照核电发展的要求陆续开展工作。
各地追求核电的另一大驱动力是发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彭泽县的大街小巷,“一切为核电服务”的口号一度随处可见。桃花江核电项目所在地,湖南桃江县政府也曾在一份公开文件中,向民众介绍核电站的美好前景:“我们估算了一下,一年核电厂交的税至少有20亿元。”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电视画面震惊全球。这股热潮,被紧急降温。
存废之争
虽然《核电中长期规划》全文尚未公布,对于常务会议上传递出“十二五”期间不上内陆核电,业界亦有多种解读方式。
在内陆核电命运未知的解读之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版的《核电中长期规划2005-2020》中,并未提及在2020年前上马内陆核电,所以最新决议称“三年不上”并不与计划冲突,倘若“十三五”期间即能恢复审批,反而是步伐加快。
一位对内陆核电持支持意见的专家告诉财新记者,不上内陆核电站决定,并非技术或是选址问题的制约,而是忌惮福岛事故之后汹涌的民意。“理论上说沿海电站和内陆核电站在安全标准上是一样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顾忠茂表示,全球近一半的核电站建在内陆,在美国和欧洲多地,多座内陆核电站运行良好,安全标准与沿海电站无异。
钱积惠则表示,福岛事件改变了一切。就像持反对意见者所担心的那样,在同样的安全标准和排放量下,中国内陆稠密的人口和已经消耗殆尽的环境容量,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内陆核电可能带来的风险?“试想一下,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向太平洋排放的放射性废水量,如果排向内陆大江大河,将会有多么糟糕的后果。”他说。
核电站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作冷却并排放微量带有放射性的废水,在沿海地区建设核电站可以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源,并有海洋消纳污染。在内陆地区,核电站只能选择建在江河或湖泊附近,一旦发生核事故,其对土地、空气和水源的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范围都要比沿海地区高许多。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乌克兰内陆,那片土地彻底作废了,还好那里地广人稀。”钱积惠说。
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的看法更为激进。他认为,基于中国与其他发展内陆电站的国家的人口、地理条件差距,不上内陆电站的决定应该作为长期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亦撰文指出,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
“除非有一项成熟的技术出来,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堆芯融化,100%保证不会有放射性废物排出。”钱积惠表示,在目前的核电技术之下,中国内陆核电只得暂别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