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建立农村电网发展长效机制

2013-03-14 16:19:55 国家电网

农村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电力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全面加快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至关重要。

褚艳芳说,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为了更好地推动"三农"工作,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累计投入资金87.5亿元,先后实施了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完善工程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一五"以来,累计解决了11.7万人的通电问题和45万户"低电压"问题。通过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农村电力设施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供电能力大幅提升,生产事故和人身事故次数明显下降,对于保障全省粮食稳产增产,逐步降低农村电价,有效拉动农村电力消费,更好地服务家电下乡政策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几年农电事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黑龙江省幅员辽阔、电力设施基础薄弱、电网改造还贷压力逐步加大、欠账较多,与党的十八大对农村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目标相比,与黑龙江省农业在全国的突出地位相比,农村电力发展从规模到速度,从投资到改造力度,都严重滞后。

建立农网发展长效机制

褚艳芳说,农村电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电网薄弱,急需加大改造力度。黑龙江地区供电面积大,全省64个县中,有24个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但部分地区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供电台区"卡脖子"、用电电压偏低问题较突出。二是现行电价政策制约了建设改造投资规模。黑龙江省受自然环境影响,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速缓慢。但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近年来农业生产用电量却大幅增长。三是"机井通电"问题突出。由于农村电网欠账多,供电能力不足,全省各地在提水灌溉期间往往采取错峰限电的方式保证用电需求,供电可靠性、综合电压合格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褚艳芳建议加快农电发展。第一,研究建立农网发展长效机制。农网投资需求大、收益低,特别是黑龙江,由于地域广阔、负荷密度低,电网改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严重制约电网企业发展,需要继续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由国家研究建立并完善农网可持续发展机制。近年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绝大部分是利用电网企业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而改造升级每年投资需求近20亿元,投资实际缺口很大。建议国家在财政投入、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农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农网投资实行长期低息贷款或政府贴息;对黑龙江省这样的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予50%的资本金支持;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全部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第二,适时出台新的电价政策以缓解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还贷压力。目前,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利用"两分钱"资金还贷一、二期农网改造、农网完善等工程投资已是入不敷出。建议国家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利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扩展电价疏导空间,妥善解决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等后续投资还贷问题。

第三,统筹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机井通电"工程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维护成本高,国家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养殖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能够统筹考虑供电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最后,落实"节水增粮"工程电力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目前,项目区"十年九春旱",伏秋连旱时有发生,但电力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落实困难,约1/6的农用井无机电设备,有土无水制约了粮食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在"节水增粮"工程实施中统筹考虑电力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问题。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