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深论:金融危机下我国新能源战略走向及对策建议

深论:金融危机下我国新能源战略走向及对策建议

2009-09-15 10:19:07 学习时报网   作者: 舒印彪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欧盟、美国和日韩等国也先后提出了新能源发展计划,在全球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浪潮。面对这场新能源技术革命,中国的能源战略应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和调整?中国能否在这场创新性技术革命中抢占发展先机?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 三个支撑要素和机遇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三个支撑要素分别是政策、市场和技术,也就是说,要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撬动三者缺一不可。

要素一:政策。实施“绿色新政”的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将新能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是空前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包括法律法规、发展规划、财政支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但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政策之间需要统一协调,特别是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到位,中央和地方在相关的公共财政体制上也存在利益冲突。笔者认为,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在梳理整合已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资金、技术、市场、规划、科研等多方面因素,加大新能源政策制订和完善的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避免将来陷入被动跟从、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

要素二:市场。从未来的市场前景看,若按“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8%—9%、电力弹性系数接近于1来测算,2015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约5.5万亿千瓦时,要达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相应约需发电装机12.5亿千瓦。按此继续推算,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16亿千瓦,而到今年底,全国总装机预计达到8亿千瓦,这说明新能源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现实的市场竞争力看,受技术、设备等因素及新能源自身分散性、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新能源要在成本上与常规能源并驾齐驱还有待时日,加之新能源的关键设备要依赖进口,成本更进一步被推高。这说明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导致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弱势是制约新能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最直接因素。

要素三: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相关科学研究滞后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一是当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蕴藏量等尚未有统一且详细的勘查和评估,直接影响了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高技术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尚未突破。三是新能源集成应用技术缺乏,无法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我们应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和重视新能源的技术创新,以搞“两弹一星”的精神去开展新能源技术攻关,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新能源的机遇,一是能源供需缓和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高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压力对新能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新能源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风物长宜放眼量”,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未来的能源战略尤其如此。邓小平同志1989年就曾建议研究制定时间跨度达50年的能源发展规划,目的是“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关于制定能源发展的长期战略,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在科学预测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近年来电力工业供需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及风电、核电等产业实际发展速度大大超出规划目标的事实提醒我们,要重视能源战略的综合性和前瞻性,而这些都取决于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准确预测。只有把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党中央确定的“两步走”奋斗目标、国际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环境承受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统筹考虑,综合分析,才能系统把握各个阶段、各个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远景,进而科学制定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能源发展目标,使之真正成为我国能源长远发展的指南。

第二,从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安排能源布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是“节约为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其中“多元发展”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新能源的发展。但是,在制定能源战略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经验,而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能源的基本现实是“缺油少气多煤”,这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煤炭仍将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力。从二次能源系统看,大火电、大水电、大核电等常规能源仍是重头,新能源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从大处着手,从保证能源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目的出发,加快洁净煤技术研发,以煤炭的高效清洁生产和利用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再以风电为例: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与用电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实要求我们,不能照搬欧洲“分散上网、就地消纳”的风电发展模式,而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大规模—高集中—高电压—远距离输送”的中国特色风电发展之路。在电网方面,应坚持“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大水电、大火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的“一特四大”发展战略,同时要适应国际新能源发展的新趋势,从发输配售多环节入手,实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战略,以满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并网的现实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充电配套网络的新要求。

以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摆脱金融危机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我们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把自主创新作为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基点和中心环节,以科技进步带动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抢占发展制高点,避免将来出现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根据我国新能源赋存条件,加强重点研发。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耗占70%,这是由我国能源赋存条件决定的。一方面,放弃煤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另一方面,煤炭利用又是高碳排放的能源。因此,重点发展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力争突破新一代燃煤发电零排放、多联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技术等煤电技术及二氧化碳捕集等相关减排技术,已成为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及相关的并网和设备制造技术,应实现新能源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并建设智能电网。远期看,要力争突破核聚变能技术,并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使今天的新能源成为未来的主导能源之一。

第二,坚持自主创新,扔掉“洋拐棍”。新能源技术进步必须从我国的大国国情和能源现实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一是要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在新能源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二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特别是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三是要加大新能源项目的研发投入。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新能源发展。只有将政府支持与市场力量、社会参与相结合,才能为我国新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形成新能源发展合力,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应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新能源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或在能源集中采购方面给予倾斜,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设立专项的投资基金。但政府直接投入毕竟有限,政府投资的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商业资本进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作为的重点应放在制度设计方面,以政策支持和导向为新能源“出海”护航。一是制定相应市场准入政策,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二是完善电力定价体系和价格补偿机制。三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在风电发展上,有些风能基地在没有详细测风资料的情况下上马,风电场规划粗糙,规划的容量也不科学,使很多风电机组无法达到设计出力。例如,目前我国风电平均出力只有1500小时左右,低于设计值25%,不仅经济性受到影响,能源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强化对新能源市场的监管,使市场主体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理性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和技术路线选择。

第二,应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新能源发展初期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政策毕竟代替不了市场,新能源的长远发展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要通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二是要加速新能源产业投资的市场化。除了要促进商业银行贷款投入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外,还可争取风险资本、发展股票融资、开辟国际融资渠道等。比如,当前可以发挥国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为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研发投资开拓新渠道。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新能源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