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中缅原油管道:能源多元进口战略最后拼图

中缅原油管道:能源多元进口战略最后拼图

2010-02-03 15:08:13 中国能源网   作者: 代松阳  

中国能源网讯 2009年3月,中国和缅甸正式签署《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11月,中缅原油管道缅甸境内马德岛码头工程正式开工。1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缅甸,中缅正式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权利与义务协议。按协议,中石油拥有中缅原油管道的特许经营权,负责管道建设及运营,同时享有税收减免、原油过境、进出口清关和路权作业等相关权利。而缅甸政府则保证公司享有以上权利和管道的安全。这一协议的最终签订,也标志着中缅原油管道将步入全面施工阶段。

作为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中最具代表性最耀眼的龙头工程,从几年前的项目探讨动议到09年的破土建设实施,中缅原油管道始终吸引着国人关注的眼球。这不仅因为其闪耀着近年中国-东盟能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光辉历程,也代表着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又一次重大突围。中缅原油管道的渐行渐近,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格局两个层面,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意义。

突围马六甲

中缅原油管道的出笼,被认为是中国打破岛链、化解“马六甲困局”的一步妙棋。虽然这一大通道一如当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及试图打通中巴伊能源大通道一样引起某些国家的不安,但中国获得印度洋出海口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这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不断庞大的石油进口规模带来的巨大能源安全隐患。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进口量超过1.2亿吨,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近2亿吨。最新的数字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59%,同比增加2.57个百分点,不仅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还创出了这一数字的历史新高。

而更令人堪忧的是,我国海外进口石油中的80%都必须通过一条海运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

最窄处仅有2.4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承担着全球原油和油品运量约1/4的重任,是个名副其实的“咽喉要路”,但这一海上冲要,却充斥着猖獗的海盗和无数的浅滩暗礁。
2001年,马六甲海峡海盗横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美元。1991-2001年,在全世界发生的2000多起海盗袭击中,马六甲海峡所处的东南亚海域发生1600多起,占据66%左右。海峡内浅滩暗布,水深不足23米多达37处,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况经常改变,严重威胁航行安全。随着世界航运业的发展,马六甲海峡已经成为最繁忙的海峡,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这里,据统计,其事故率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多,巴拿马运河的5倍多。

2003年以来,随着海盗愈发猖獗和多国政治力量加入这一地区的角逐,马六甲海峡变得异常敏感,充满变数,对于大部分进口石油需要经过这一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的狭长水道的中国来说,石油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至于国内能源专家因此创造出“马六甲困局”一说。

这种石油对外依存度飙升和日益严峻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2003年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石油经济安全的概念。在一些大国试图染指并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下,我国进口原油的4/5左右通过这条纷争不断的咽喉要道运输回国,这必将给我国的未来的能源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因此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出发,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确保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

为破解马六甲困局之道,中国先后商议推动了多个陆上石油管道运输项目方案,包括从巴基斯坦直达中国新疆的中巴输油管道,从孟加拉国吉大港通往中国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泰国向中国和日本推销的克拉地峡方案,中俄泰纳线输油管道以及中哈石油管道。

由于地址和气候等因素影响,中巴输油管道和中孟输油管道希望渺茫,而泰国的克拉地峡方案由于没有得到中国和日本的积极回应也没有任何进展,北上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则由于日本的干扰一直磕磕绊绊一波三折。

中缅原油管道的最初动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学界专家提出了设想。2004年7月,正值缅甸联邦政府总理钦纽访华之际,云南大学三位专家向国务院呈交了一份《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建议通过缅甸打通一条通往印度洋的输油管道。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广泛关注。该建议也得到了缅甸方面积极回应,最终签订了中缅原油管道合作备忘录。

但由于缅甸国内政局不稳和西方对缅甸军政府的经济制裁,以及该项目会涉及到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及与印度等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随后一段时间中缅管道并没有实质进展,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也由于担心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并未大力推动。直到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造从缅甸实兑到云南昆明的原油管线。一年后,中缅输油管道项目作为“十一五”规划四大油管之一,通过了发改委最终审议。中缅原油管道才从提议规划真正进入了准备实施阶段。

规划建设中的中缅原油管道,西起缅甸西海岸实兑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直达昆明。油气双线并行,管道全长约1100千米,初步设计每年可以向国内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油源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预计管线总投资为20亿美元。根据规划,2010年将在缅甸建成30万吨原油码头和60万立方米的油库。

2009年11月,中缅原油管道的前期施工准备完成,管线在缅甸境内的起点——马德岛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前,管道将步入全面施工阶段。

相比传统海运模式,中缅原油管道明显是条捷径。比起通过马六甲海峡将石油运抵湛江或宁波,提炼后再运往中国其他地方,这条管道至少能缩短1200公里的路程。除去运程缩短带来的经济成本下降,最关键的是,这条路线避开了“马六甲困局”,在石油战略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专家指出,中缅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输送原油能力为2200万吨,二期工程有望达到4000万-6000万吨,接近我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一旦陆上三条油气管道全部建成投产,能够承担我国40%的油气进口量。尤其是传统的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承担的油气进口量可望从当下的八成以上减至六成,大大减轻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度,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与海上航运相比,陆上管道运送有利于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控性,远比海上运输的风险小。

洗牌国内炼化格局

从中国石化产业国内布局看,中缅管道在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同时,也必将带来目前国内炼化市场的重新分配和格局大洗牌。

目前国内已建的年产量超千万吨的大型炼油石化企业有镇海、大连、茂名、兰州和湛江等几家。这些石化基地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北以及西北地区,新建或在规划当中的大型石化基地也基本无缘西南地区。滇黔桂三省区石油蕴藏量低、也无海运便利,长期处于成品油销售的末端,缺乏建设大型炼油设施的条件。

而中缅输油管道一旦建成,与中缅原油管道相配套,西南必将布局多个千万吨级别的大型炼油、乙烯项目,届时西南地区将形成多个以石油炼制为龙头、石化一体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一改西南地区无炼化基地的局面。

2007年12月2日,中石油与云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了计划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外,将配套1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一体化装置。云南进口石油将促成西南炼化基地的建成,改变西南地区无炼化基地的局面,带动当地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云南炼油厂投产,仅运输成本就会降低200元/吨以上。09年11月,中石油已开工建设了一座配套的油库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一期库容8.5万立方米,二期将扩容到15万立方米。油库建成后,年成品油周转能力将达100万吨,年成品油销售可达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左右。

重庆方面也在积极争取,以求中缅管道重庆支线能通过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根据初步计划中缅输油管道重庆延伸段长度为2000公里,重庆希望争取到每年1000万吨的原油输入。另外,四川宜宾也将规划总投资1000个亿的石化基地,初步规划石化基地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以乙烯项目和炼油项目及芳烃装置为龙头,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大型石化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达约800亿元。

有机构预测显示,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成后,我国西南地区将新增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年产成品油1277万吨,其中汽油310万吨、柴油840万吨、煤油127万吨。配套的乙烯工程规划建设年产乙烯100万吨、合成树脂153万吨、基本有机原料177万吨装置。

中缅油气管道在第一期2200万吨基础上,第二期工程还有望引进4000万到6000万吨的原油,接近中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以此为基础的原油加工的石油产品,除覆盖并满足西南地区需求外,还可销售到湖南、湖北,甚至能向东南亚辐射。

这意味着中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西南地区炼化基地项目建设的全面展开,将会加快优化我国炼化工业布局,缓解整个西南地区的成品油和乙烯产品供需矛盾,带动地方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的拼图”

环视中国的版图疆界,“一洋三亚”呈现出明显的合围之势。一洋即太平洋,三亚则分别是东北亚、中亚、东南亚。围绕这种特殊的地形格局,中国能源的多元进口战略也开始渐次清晰。

东部沿海,中国正在积极构建着石油和LNG海上船运供应通道,实现海上LNG供应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海上石油供应4000万吨/年以上。中东原油借道马六甲海峡抵达广东湛江等沿海炼厂,提炼后输向内陆各地。

西北地区,中亚油气管道建设捷报不断,第一条海外油气管道中哈原油二期管道已建成投产,年输油量超千万吨,中亚天然气管道已通气新疆,双线2011年也将竣工,届时将连通西气东输线,彻底贯通中国东西大陆,年输气将达300亿~400亿立方米,力争500亿~600亿立方米。

东北部,中俄原油管道经俄边境加林达站穿越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12个县市最终到达大庆,计划实现输油1500万~3000万吨/年,输气300亿立方米/年以上。

海上通道、中哈管道、中俄管道,东西北三条能源通道分亘三方,独缺西南边陲一角,就可以实现东南西北“四方来油”的中国能源多元进口战略的完整格局。而中缅原油管道的逐渐清晰,也就恰恰扮演了这一多元战略的最后一块拼图。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反复表明,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部一向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托的“大三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增长速度全球第一,未来对能源需求只会日益紧迫,从国外进口油气只会有增无已,如何广开油路,保证中国原油进口不受外人牵制,避免能源进口渠道过于单一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中国近年与接壤国活跃的能源管道项目合作,在西方战略家们眼里,被看成是中国针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开展的一场庞大国际外交行动,这一战略的核心除了构建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新能源安全运输通道外,还有在这些能源通道背后所要寻求的“印度洋出海口”,以突破美国多年在太平洋实施的“岛链战略”。

在这种战略大棋局的博弈背景下,东海和南海油气开采双管齐下固然刻不容缓,而北线和南线陆路进口油气管道南北对进,更是大棋局中份量极重的两枚落子。尤其是作为从“一洋”战略向“两洋”战略转变的关键棋子,中缅原油管道的上马,背后所承载了“南出印度洋”的重大战略使命和意义,莫大于此。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缅原油管道 中国能源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