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佩罗夫提出成立一家石油公司的计划,并希望BP公司成为其战略伙伴,但对方拒绝了,BP高管面对后来成立的卢克石油公司后悔不已。
改弦更张,这是苏联政经模式在70-80年代难以为继之后顺理成章的选择。其历史逻辑之强大远非今日惋惜帝国解体的人们对当日抉择的责难所能撼动。在苏联能源领域,谋求改变的力量也逐渐浮出水面。天然气产业中出了个切尔诺梅尔金,他到西方广为学习走访,用一己之力成立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sprom),并让其躲过私有化分割,成为俄柱石企业。
而在石油产业,同样成立于苏联最后时日的卢克石油公司(Lukoil)成为俄罗斯石油人谋求改变的一次重要尝试。俄著名记者安德烈·文科夫和德米特里·西瓦科夫在一篇专门讲述卢克石油发展历程的长文中评价道:“如果有一家私营公司可以拿来作为俄20年经济改革成功典范的话,那它一定是卢克石油”。
局长的下台
苏联曾经拥有复杂的石油工业领导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它由四级管理部门组成:石油工业部、区域管理局、负责某大油田整体管理的联合企业、负责大油田中某具体油田开采的油企。
1965年,以秋明油田为主力的西西伯利亚石油开采已成规模,秋明石油天然气管理局应运而生,曾在萨哈林、库伊贝舍夫(既日后的萨马拉)和斯塔夫罗波尔领导石油开采工作的维克托·穆拉夫连科成为其首任局长。
西西伯利亚的石油管理体制就这样建立起来,当然仍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一度成为石油工业部最大的依仗,但不计后果的野蛮开采使其产量日趋下降。其中曾贵为俄最大油田并因其战略地位而在俄罗斯地图中被隐藏起来的萨莫特罗尔油田的产量下降便是一个典型。
穆拉夫连科一直想改变这一局面,但却无力回天,1977年含恨离世。到了80年代,西西伯利亚石油开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未能完成,该地区石油企业处境更加艰难,人心涣散。
1985年,直至今日仍在担任卢克石油董事会主席的瓦列里·格拉伊费尔从苏联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位置上转任秋明石油天然气管理局局长,局面开始转变。也就是在他主政时期,局面才发生转变,而且卢克石油的组建也才成为了可能。
当时,他将一系列新油田的开采交给一批新人来负责,并且给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在巴什石油表现出色的瓦基特·阿列克佩罗夫分得波夫霍夫油田,拉威尔·马加诺夫带着自己的管理团队从鞑靼石油来到了乌尔耶夫油田。此二人恰为未来卢克石油一、二号人物。在他们及一班石油人的努力下,西西伯利亚石油产量在1988年重上高峰。
格拉伊费尔当然希望将这一势头延续下去,于是他又成立了考加雷姆石油天然气公司,让表现出色的阿列克佩罗夫负责。又成立了兰格巴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由在乌尔耶夫油田崭露头角的尤里·沙夫拉尼克负责,马加诺夫担任其副手。此后沙夫拉尼克于1993-1996年间在俄联邦燃料与能源部部长职位,为卢克石油的发展提供诸多便利。
经过大的人事调整后,瓦列里本人因触动太多利益方,因此丢掉了乌纱帽。尽管如此,此时的苏联却也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期。从1989年到1990年,改弦更张的思考弥漫全国,经济界都在呼吁为经济活动松绑,其中就包括对减少管理层级的呼吁。
在大趋势下,能源产业开始精兵简政和大换血:石油工业部被新成立的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取代,秋明石油天然气管理局不复存在,一批年轻石油人被补充进新衙门里。瓦列里最得意的门徒阿列克佩罗夫成为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
瓦列里先知先觉地开启了石油工业的改革,培养了一批新人,让他们进入新政权的能源管理的核心部门。客观上,这换来一个官场末路的结局,但他培养起来的人却为自己进入商界铺平了道路。
副部长的起底
苏联解体造成的大时势必造就一大批风云人物,阿列克佩罗夫便是其中之一。他生于石油城巴库。他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艰难地将他和他4个哥哥拉扯成人。所以,这5个孩子早早地就开始工作了。
在巴库,阿列克佩罗夫很自然的进入油田打工。这决定了他日后的职业道路。几年后,他进入当地石化学院学习,并在毕业后开始在苏联石油业中展露头角。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说,阿列克佩罗夫工作努力,又很讨领导喜欢。
最终他在1985年被格拉伊费尔调往西西伯利亚,随后带着出色成绩入驻考加雷姆市,成为考加雷姆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几年后,这块油田已经成为苏联产量最高的油田之一。阿列克佩罗夫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作风大胆,雷厉风行。
著名记者巴维尔·赫列布尼科夫在书中记述过阿列克佩罗夫的一件轶事。他的油田曾发生一次石油泄漏,滚烫的石油汩汩冒出,维修队迟迟不敢动手维修,生怕引起的火星会造成爆炸。阿列克佩罗夫赶到这里,略作研究后,他躺在了油管旁边,对维修队命令道:“现在修吧!”
在考加雷姆这座小城里,阿列克佩罗夫的大名无人不晓。当他成为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小城里的人们开玩笑说,这是因为他率先在考加雷姆市实现了共产主义。他在那里的那些年,不但石油产量上去了,人们的福利水平也水涨船高。借助石油收益,他建起费用低廉的保障房,为居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供应,这些都被莫斯科人看在眼里。
1990年成为副部长时,阿列克佩罗夫40岁。在当时的苏联,他这位从基层升上来的干部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窘迫的局面让他下决心改弦更张,而首要的就是向西方同行学习。于是,他和伙伴们登上了飞往欧美的飞机。
马加诺夫回忆称:“当时的局面很紧迫,苏联事实上已经开始停止运转,原材料、资金的供应都停了,工资也普遍开不出来。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中。我们只能自己闯出一条路。于是,我们开始到国外考察,学习国外能源公司的管理方式。我还记得我们在伦敦呆了5天,BP公司的高管们给我们从早到晚讲课,告诉我们如何按照市场原则组织公司。我们又赶往意大利拜访埃尼公司,学习他们的经验。就这样,我们开始计划在俄罗斯成立这样一家公司。”
曾代表BP公司与阿列克佩罗夫谈判的美国人托马斯·赫米尔顿回忆称:“阿列克佩罗夫带着许多问题来到伦敦,他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如何组织一家综合性石油公司。他总是提出各种问题,将问题研究到每一个细节。”
当时,阿列克佩罗夫提出成立一家石油公司的计划,并希望BP公司成为其战略伙伴,但对方拒绝了。曾参加那场谈判的BP公司成员大卫·利艾尔顿回忆称:“我们当时无法想像苏联政府会将他们石油工业中最好的一部分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