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胡森林:这个世纪会迎来一场“资源战争”吗?

2014-04-16 09:29:52 中国石油报

自人类开辟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历程,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数十亿人口正踏上工业化进程。传统工业化道路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资源为发展条件,由于资源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存在不均衡性,对资源的争夺从来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发事件,直至今日,资源危机似乎更成为了困扰人类的难题。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引发了很多人关于资源短缺前景以及由其引起的战争可能性的担忧。

从逻辑上说,世界各国为资源大打出手的一个前提是,某种资源是有限且无法替代的。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资源耗竭理论。拿石油来说,因为其兼具物理、金融和政治三重属性,一直处于世界资源争夺的中心,“石油峰值论”就是资源耗竭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此,不就“石油峰值论”的争议展开讨论,但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目前世界上的油气还不存在物理短缺,随着页岩气等非常规气及深海油气的不断发现,人类的资源前景仍然是乐观的。不过,“石油峰值论”甚嚣尘上的背后,映射的是全球勘探投资不足、需求管理不善,以及欧佩克国家限产等造成的表面供应紧张,并非世界石油供需图景的真实反映。而且,即便石油储产量减少了,人类还将不断开发出新的能源品种。曾经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后一桶石油值多少钱?”答案是“不值钱”,因为在那之前人类已经找到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了。

资源战争的另一个前提是,人们对于某种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无法遏制的。就能源而言,事实真是如此吗?当前全球面临的能源挑战的实质是,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更多的能源供应之外,其实最快捷、最现实的途径是提高能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能源效率是最重要的“能源”。过去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能源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以美国为例,1970年以来,能效的提高满足了其一半以上的能源需求。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在经济保持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都经历了能源密集度(即生产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不断降低的过程,其中除了产业结构转变的原因之外,能效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中国来说,提高能效更是刻不容缓。今后几十年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能效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途径。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耗国家的平均水平,提高能效有很大潜力。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其他解决能源供应的方式相比,提高能效投资更少,见效更快。

尽管类似“石油峰值论”的理论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它却可能被人利用,进而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制约人的行为,使得本来限于学理的讨论超越学术领域,给世界政治、外交、军事等带来巨大冲击,深刻改变全球的政经格局。凯恩斯曾说:“可怕的不是行为,而是思想”。同样的理论,却能导出截然相反的行为。会有人为了加强对资源的控制,而不惜发动战争,带来炮火、征伐和杀戮,也可以警醒人类反躬自省,走上节能、高效、低碳的发展道路。

西方近年来关于资源问题的思考中出现了一股反现代化、反工业主义的思潮。彼得·马斯在《赤裸世界:石油的暴力暮年》一书中,对人类贪得无厌的能源需求进行了无情抨击,认为数十年来对石油的肆意消费已经埋下了经济崩溃、环境恶化、政治动荡的种子。以勤劳节俭的新教伦理立国的美利坚,已经成为了贪婪、傲慢、不负责任的石油“瘾君子”,而除了挪威和沙特等少数例外,石油甚至没有给产油国带来多少好处,多数富油国反而陷入看来永远无法摆脱的“石油诅咒”。迈克尔·皮尔、约翰·伽思维尼恩等人也通过对非洲等资源富集地区的观察,揭示了当今世界众多石油国家是如何走上失败之路的。但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他们往往刻意回避的是非洲等落后地区动荡与贫穷问题的根源。尽管血腥殖民的历史一页已经翻过,但对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诸强而言,非洲等地是他们试图摆脱中东石油依赖的重要接替者,是赞助欧美国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最佳支持者。用伽思维尼恩的话来说,普通美国人的逻辑是:“我们总得从世界上某个地方获得石油”。100年前的“某个地方”是在美国本土,今天则是中东和非洲,眼下他们又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南北极,只要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引擎仍然是石油等化石能源,这场资源追逐战就没有终止的一天。

对于中国而言,在国际格局中博弈,一方面要避免忽视或者不愿深究种种道德高调背后的利益考量,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承认人类自私的本性,并且让利益各方都从自身私利出发,进行充分博弈和协商,才有望形成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社会规则和秩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凡事都朝“阴谋论”方面去思考。“阴谋论”这种思维模式认为,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故意的。当费尽心机地琢磨他人的动机、寻找“阴谋”的证据时,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源危机并不完全是压在身上的枷锁,也是参与国际秩序重建的契机,通过发展自己的实力,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家战略,在竞争性的国际关系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能力,才是发展的王道。没有人愿意卷入战争,但只有实力才是保护自己最强大的后盾。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均衡的实力对比下,战争对任何一方都不是理性的选择,明智的做法是携手共克时艰,合作治理世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

人类的命运好坏,取决于人类对自身、对环境、对他者的态度。“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人类在高扬自身价值和主体性的同时,更要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与自然环境的相对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封闭性。这个世界会好吗?面对这道永恒难题,我们的态度不妨悲观些,这样,人类自身的努力才有一点用。

(作者:胡森林,为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青年委员,能源观察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