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并就此提出五条重大举措: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从“改革”到“革命”,足见决策层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亦反映了当前我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与日俱增。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近日表示,2000年以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2003到2004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一度超过15%,但经济增长速度仅在10%左右。
尽管中国能源消费2012年增长为6.2%,2013年下降到3.7%,能源经济的总体形势在进一步好转,但是,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以煤炭为例,我国煤炭储量在全球占比接近15%,占世界煤炭储量前五位,但我国的煤炭储采比仅在30左右,这意味着若没有新勘探的煤炭产区,国内的煤炭储量仅能开采30年左右。但世界其他四大煤炭储量大国的储采比均超过100,俄罗斯更是接近450。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情况则更岌岌可危。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原油储量和消费量之比为4.6,即在没有进口的情况下,国内原油储量仅能消耗4.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的数据,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同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1年的57%。
国务院去年底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表明,我国已有67个城市成为资源衰退型城市。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或许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我国就将成为资源衰退型国家。因此,推动能源革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推动能源革命的落脚点,自然是体制革命,特别是“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能源价格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而不是市场化定价。不可否认,作为战略性资源,以“有形之手”调控价格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格过度波动,但这确实也造成了能源供给的价格扭曲。比如在油价上,中央财政曾多次对石化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以弥补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对炼油企业造成的亏损,并保持成品油价的相对稳定。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政府通过补贴,人为保持成品油价在相对低位运行,最终只能鼓励过度消费。而且,在政府补贴的支撑下,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价格往往要低于新能源,这也使得企业缺乏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导致新能源行业难以发展,进而阻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因此,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能源定价体系,是能源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若这一局面得不到改变,能源革命终将是“沙上筑城”。因此,归根到底,能源革命要改变的,乃是长期以来粗放式、能源消耗型的发展方式,以提高能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