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炭产能过剩不存在“相对论”

2014-08-20 09:23:54 中电新闻网   作者: 艾顺龙  

煤炭专家舒大枫认为,目前煤炭行业的危机主要是产能过剩造成的,他进一步区分了 “煤炭企业自己生产的煤越来越多”的绝对过剩与“由于节能、新能源的使用、水电的增加、进口煤的增加、用电量增速减缓而相对形成的对国产煤炭需求的减少”的相对过剩两种形态,并认为后者是 “造成中国煤炭行业危机的更主要的因素”。

煤炭产能过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是否目前煤炭行业的危机就主要是由产能过剩造成的?同时,产能过剩是否存在绝对与相对之分?笔者以为,这是不成立的。

首先,煤炭行业的危机是内外部双重环境造成的。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史上最严环保标准的出台并执行,以及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煤炭使用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向洁净煤方向发展。这就对煤炭自身的各项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由于使用高硫煤要付出更大的减排成本,因而高硫煤在市场上已经没有出路,低硫煤环保煤成为火电厂的宠儿。另一方面,进   口煤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管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只要有价格优势,进口煤就会占去一部分份额。

也就是说,即便煤炭产能不过剩,在能源革命的新形势下,煤炭行业也同样面临如今的危机。

其次,过剩就是过剩,不存在相对与绝对之分。在此之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不同场合谈到过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指出就是“结构性过剩”。这个定性应该是准确的。退一步讲,就算存在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之别,也仅仅是字面上的,就其实质而言两者的距离也不过是一层窗户纸。在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所谓的相对过剩就是绝对过剩,随着新能源替代能力增强,更是如此。这就好比一匹骆驼超重,不能说因为其他的骆驼比较瘦才显得它超重。

煤炭企业不应该从相对过剩中寻求安慰,更不应该就此忽视了眼前还在持续的危机,该减产的还是应该主动减产,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已是铁板钉钉,煤炭生产总量控制也不能搞“相对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