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要的能源新闻多与国内外合作相关:
一是8月19日,有关各方在北京签署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协议,标志着中国、丹麦、加纳等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能源合作的开端。
该项目也是首个由中国、非洲以及捐助国构成的三边南南合作项目,旨在确保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以最佳方式满足加纳与赞比亚方面的需求,关键先进与适用技术得以成功转移与应用。该技术转移项目将增加这两个国家贫困农村地区的可使用能源,并将吸引更多对该项目感兴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未来展开更进一步合作。
该项目为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创新项目,促进南南合作。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很高兴能促进这项协议的签署。除了传统的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通过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软件’支持,加强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丹麦政府为立项提供资金的同时,还提供了2925万丹麦克朗(约合54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推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加纳与赞比亚实施这个项目。至此,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项目由中丹两国政府引领,科技部为合作部门,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北京、阿卡拉与卢萨卡办公室的合作支持下得以实现。
二是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清洁煤炭发展利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并已报送国务院,其中对于煤电项目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更为严格。
行动计划中对煤电项目三项排放指标“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规定为:新建煤电项目三项排放标准必须达到或接近现有天然气发电水平;同时一些在运煤电项目,尤其是京津冀和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的煤电项目机组要做一些改造,改造后的排放要求也要达到天然气发电的水平。
按照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今年7月1日起新建火力发电锅炉执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为每立方米30mg、100mg、100mg;以天然气等气体为燃料的锅炉或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分别为每立方米5mg、35mg、50mg(天然气锅炉为100mg);对重点地区的火力发电锅炉排放标准排放限值分别为每立方米20mg、50mg、100mg。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最近投产的几个煤电项目已达到了与天然气发电相仿的清洁发电效果。在中国火电特别是煤电占发电量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这是中国清洁煤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治理雾霾有重大意义。
据专家推测,提高排放要求之后,国家应该会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更大问题是存量火电改造尚无答案,据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对外发布《2013年电力建设施工行业年度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7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火电8.62亿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9.13%,35年来首次降至70%以下。同时,清洁能源占比也首次突破30%。
8月20日公布的秦皇岛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479元/吨,本报告期(8月13日至8月19日)比前一期又下降了2元/吨。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7月份中国进口煤炭2303万吨,环比减少了202万吨、下降了8.1%,同比减少了562万吨、下降了19.6%。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份内部数据显示,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有50%以上的企业下调了职工工资,部分企业仍存在缓发、减发、欠发工资现象。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83.7亿元,同比下降6.7%;企业利润613.1亿元,同比减少1091.9亿元,下降43.9%,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7.7%。
前7个月中国煤炭产量21.63亿吨,同比下降1.45%;煤炭销量20.53亿吨,同比下降1.54%,前7个月煤炭消费增幅继续放缓。其中,7月份煤炭产量3.01亿吨,同比下降1.63%。7月份销量2.89亿吨,同比下降1.84%。前7个月全国煤炭消费23.1亿吨,同比仅增长0.2%。17个省份火电发电量负增长,部分原因是7月水电发电量1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0%,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6月提高35.5个和24.6个百分点。
水电发电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云南、四川水电装机增加,以及湖南、广西、贵州等省份上年同期来水偏枯、基数低,共同带动全国水电发电量高速增长。7月,火电发电量366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
煤矿亏损、工资下调无疑会影响中国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煤矿也应调整结构增强自身竞争力以保障中国就业机会。但应考虑中国国情以免顾此失彼造成新的投资损失。
8月19日,环保部发布7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3.1%,与上月相比,好天气比例持续上升。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状况不容乐观,平均为42.6%,低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30.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7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是唐山、邢台、石家庄、保定、济南、北京、邯郸、天津、廊坊和衡水,京津冀独占九席。这表明未来中国环保拘束将加强,煤炭应用将首当其冲。
煤炭投资调整结构应考虑中国水资源拘束,媒体报道投资和银行信贷急转煤化工,暗藏水资源风险。
金融、环保界人士认为,信贷、投资转向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油等煤炭深加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仅仅7个月内,就有11家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同,计划项目总产能达到780亿立方米。部分地区还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项目早已开始建设。这一现象在煤炭富集地尤其明显。
据统计,目前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26个、煤(甲醇)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天然气项目67个,如全部投产,预计2020年可能形成4000万吨/年煤制油产能、4100万吨/年烯烃产能、280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产能。
煤制油、制气等均是每万吨需投资亿元,2020年煤化工投资额累计将超过千亿甚至万亿元。而煤化工转化吨煤用于制油、制气、制烯烃,需用水约10吨至15吨。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每小时的用水量约为2000吨至3000吨。此外,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能源转化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耗等方面一直备受能源效率与环保人士诟病。部分地区出现了不顾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技术局限而盲目发展的现象,风险极大。
特别是部分企业如中海油、国电公司以及初尝煤制气成果的大唐国际相继剥离旗下煤制油气项目、逐步退出煤化工领域业务。这值得金融界投资界关注。
专家指出,中国每万美元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2.45倍,德国和法国的3.65倍,日本、英国和意大利的4倍甚至还高于印度等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耗降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印度、意大利水平,才能化解经济总量增长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解决中国能源发展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节流。从中国以消耗超过世界20%能源而仅仅创造10%全球GDP,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但需要在能源生产、传输、消费保领域协同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才有可能利用这一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能源革命应当在水资源、环境资源限制下发展,应当以提高能效、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