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宏观经济形势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依靠成本底线阻止油价无限下跌来实现行业自救就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半年来,国际油价跌势一次次冲破人们的心理预期底线。就目前的形势看,似乎还没有到谷底。
一是美国经济形势向好。美国已于上月终止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欧盟、日本依然在致力于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业界称其为货币政策“美国向左,全球向右”。美国经济形势向好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国内投资。“页岩气革命”之后,页岩油气产业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有财政收入贡献,还能拉动就业。更重要的是,页岩气产量的增长让美国有足够的能力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实现能源利用清洁化,从而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还让美国看到能源独立的希望。经济形势变好对投资的拉动肯定会在页岩油气领域有所体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这一点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验证。6月油价下跌之后,美国的页岩油气并购也曾一度陷入低迷,8月的并购交易曾跌至年内最低水平。但在10月,在油价继续下行的同时,美国的油气并购又开始反弹,交易规模一度接近年内最高水平的6月份。11月油气交易虽再次回落,但估计近期还会有所反弹。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始终是推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推手,众多大牌机构基于这一事实在对未来能源消费进行预测时,一般都将中国视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拿中国说事。这一点无论是从BP的能源展望报告,还是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国际能源署(IEA)的中长期能源分析报告均可得到体现。但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些深刻变化,其中结构调整与重视发展质量成为今后重要发展目标。如此一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可能出现下降,经济总量增速放缓,进而影响到能源需求。从当前的数据看,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已经出现下降,结构调整效应已经表现出来。若中国能源需求增速下降,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在页岩油产量增长、欧佩克不减产形势下石油供给过剩的心理预期,可能致使油价进一步下行。
三是欧佩克力保市场份额的坚定意志。11月底的欧佩克年会召开之前,业界曾期待会议期间会就减产问题达成意向,但实际结果是欧佩克成员国继续执行不减产策略。油价也在该消息出台后的当天在相对低位水平上继续下跌。近期还有消息称,沙特与伊拉克为了争夺亚洲市场份额,不惜采取降价手段开展竞争,足见欧佩克成员国保市场份额的决心。美国爆发“页岩油气革命”后,页岩油气产量大幅增长,对欧佩克的“石油老大”地位形成重大冲击。即使如此,欧佩克的地位依然不可小觑,其在国际油市依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如今欧佩克成员国的不减产决策甚至开展价格战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将释放给市场一个信号,那就是全球石油供应过剩已不可避免。
四是替代能源价格也普遍出现下行状态。全球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与煤炭占比接近,均在30%左右,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大约在24%。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互相替代。油价下跌以来,天然气价格也在下行。北美的天然气价格因为“页岩气革命”导致的天然气供应激增已长期偏离油价。2011年之前,美国亨利枢纽中心(HH)气价与油价走势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之后便出现了分道扬镳,最近几年北美的气价一致比较稳定,维持在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天然气市场虽然区域性比较强,但也不是没有相互影响和联系,北美的低气价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地区的价格产生影响,阻滞其上行。2013年亚太的天然气价格在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高出北美许多。但是换个角度思考,若无北美的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低价做支撑,亚太的气价或许还要高出许多。除了气价低迷之外,煤炭价格最近几年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且煤炭价格由高位转向低位的时间还要先于油价的下行。不同种类的能源价格之间虽然有相关性,且很大程度上油价是主导因素,但不同能源的价格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偏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例如煤炭和石油。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有替代关系,相互之间有作用与反作用力,因此,在煤炭、天然气价格低迷的形势下,油价上行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定会受煤炭和天然气价格掣肘。毕竟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不是太好,复苏前景还不明朗,能源价格整体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为其价格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条件。
在石油大户欧佩克不减产、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发达国家能源需求相对饱和、新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增速下降的大环境下,油价止跌上行的唯一因素是成本支撑。油价下行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好事,因为它带来的是消费者剩余的增长,带来福利,但油价的下行对石油工业本身不是利好,因为它阻止了石油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最终将降低石油产量。只要宏观经济形势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依靠成本底线阻止油价无限下跌来实现行业自救就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目前,关于石油行业成本底线的说法比较多元,伍德麦肯兹的说法是多数石油公司的盈亏平衡点油价是70~80美元/桶,第五届页岩气大会上传来的消息则是大公司的成本底线是75美元/桶,中小企业的成本底线是50~60美元/桶,更有小公司认为它们的成本底线是30~40美元/桶。孰是孰非,尚需静观其变。(作者:罗佐县,为经济学博士,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