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称,要求其也门问题特使谢赫艾哈迈德推迟原定于2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也门问题磋商。
地处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相邻,濒临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如果仅以这些信息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东富国,坐拥令中东以外任何国家羡慕的油气储量;依靠大规模开采和出口石油可获得不菲“身价”,足以支撑一座座现代城市在荒漠中拔地而起;拥有沙特等国不曾拥有的区位优势,濒临全球最繁忙的海上交通咽喉,因此这个名叫也门的国家一定会像网络上常看到的西亚贵公子那样,精致、高贵、优雅。
然而,也门是世界上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13年的GDP总量仅为383亿美元。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4年内战,使也门国民经济严重倒退。今年1月开始的长达3个月的空袭,更是让也门雪上加霜。
也门的石油资源量在全世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目前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40亿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8.5亿立方英尺。由于长期受困于国内教派斗争和权力争夺,以及外国势力的插手干预,也门国内政局动荡、战事不断、社会混乱,导致油气投资环境持续恶化,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退出,石油投资不断减少。
最令人感慨的是,“也门”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竟是“幸福之地”。历史上,也门的确“幸福”过。
中也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唐代旅行家杜环在其著作《经行记》提及大食国时写道:“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日渐兴旺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给也门带来的发展盛况可见一斑。
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也门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石油开发合作成为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一条纽带。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也两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也门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出石油勘探队伍帮助其发现石油资源。中国政府立即响应,派出一支勘探队伍。1970年12月,中国石油考察组抵达也门,在阿比洋、夏卜瓦等地2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找油普查。经过半年多时间,中国石油考察组将发现的8处油气征候显示点的全部资料交给也门政府。由于当时中国石油工业根基未深,开发重点仍在国内,所以此次石油工业上的交流仅停留在外交援助的层面上。
随着1990年南北也门的统一,也门的石油工业体系逐渐形成。饱受战争之苦的也门迫切希望振兴本国石油工业。因此,1997年后,也门积极发展石油工业,多次进行勘探许可证招标。挪威公司、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等外国公司陆续进入也门油气开发领域。中也油气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中国企业重新走进也门,成为石油开发大军中的一员。
如今,“一带一路”战略为中也油气合作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东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也门是阿拉伯半岛石油产业对外开放的少数国家之一。积极参加也门油气国际合作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也门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也是最重要的评估要素。此次也门危机和其国内政治四分五裂的局面,有相当一部分起因于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内部的权力争夺与外部的激烈角逐,在愈演愈烈的中东乱局中越发纠结。也门问题将如何解决、也门政治动荡何时结束等关键问题,目前仍是未知数。
基于这一现状,中国企业应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平衡投资布局,在继续关注中东的同时,尽可能拓展渠道,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同时,鉴于“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及中也两国长期保持的友好关系,中也两国政府层面的官方交流或将为双方油气合作开辟一条新道路。因此,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政府动向,积极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借鉴中国在伊拉克、非洲等地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控投资风险,制定科学的市场策略,为深化合作做好充分准备。
相信在共同的丝路记忆里,中也两国终将开启通向“幸福之地”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