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代表、委员为“去产能”建言献策

2016-03-10 08:39:02 新快报   作者: 黎华联  周聪  

“去产能”位居今年中国经济五大任务之首。全国两会期间最受关注问题之一就是“去产能”。如何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化解这些过剩产能?随着过剩产能退出,仰赖这些企业谋生的人员如何安置?如何“去产能”这一问题引发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过剩产能如果长期留着永远是低价消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三年,我国在化解产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不过,现阶段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出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表示,全球经济放缓后,过剩的产能如果长期还留着,永远是低价消耗,不创造财富,不创造价值。把一些技术标准低、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不合理的产能关掉,这是经济结构调整应有之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家都是看哪个行业有钱赚就拼着去发展那个行业,宏观调控方面也没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就发生了产能过剩。

“一个产品,同一个地区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这里面有政府考核追求GDP的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说。

傅育宁则认为,过去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各个国家推动了强刺激,使得本来就有些过剩的产能得以延续。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指出,新常态事实上是在资源快速消耗、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弊端和毛病快速出现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发展时期的分界点。我国经济也由原先简单的注重“量”的时代,步入了以“质”为核心的全面提升和转型期。因此,刘汉元提醒,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具有的客观自然属性。如果不认识和尊重这个客观属性,一味地去事前防止或事后清理,都会大量增加社会审批、管理成本,仍然会反复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新一轮能源变革正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传卫表示,去年底巴黎气候大会标志着世界能源变革真正拉开了大序幕。新一轮的能源变革现在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

刘汉元也谈到,作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如不尽早实现能源消费方式和结构调整,只会面临更大能源需求压力、更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等问题。

张传卫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过去中国能源的结构主要靠化石能源,简单地来说是靠煤炭。这是一个漫长的产业链条,有大量的就业人员,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的一些地方,都将面临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旧转换的抉择。

傅育宁认为,国家提了煤炭、钢铁作为突破口,这两个行业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环境影响也相对大,煤炭、钢铁行业几乎是全行业亏损。

张传卫认为,能源到2025年整体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是一个基本局面,这个时候新能源还在高速发展,肯定要牺牲现在已经立项和正在立项甚至正在规划建设的火力发电厂。

“化石能源去产能问题,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张传卫认为,化石能源去产能,是对现有的经济性差、污染严重、环保性差的能源企业进行去产能,已经建的不经济的、不环保的企业应该要关停,砍掉这部分产能。

同时,张传卫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三去一补一降”,要通过这种方式使清洁能源不断得到健康发展和成长,提高一次清洁能源的比重。

清理“僵尸企业”是为了资源优化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去产能不是简单地缩减产能,而是真正把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彻底关停,再将机器设备、资金人员换一种用法,重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刘世锦称,去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对“僵尸企业”有界定,大体上指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亏损但扭亏无望,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补贴,或者银行的贷款继续生存的企业。

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中大约有10%的“僵尸企业”,大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和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僵尸企业”数量也较多。

刘世锦表示,关闭“僵尸企业”是为了让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实际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最终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整个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关闭‘僵尸企业’,就是把整个机器设备、资金,包括人,把他们换一种用法,把效率整个提高”。

刘世锦表示,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通过股权结构、治理机构、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国有资本转向社保基金,有一部分甚至转出来,投向国家更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职工安置和银行债权成关注重点

如何应对“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和职工安置问题,也是政府和企业的工作重点。据人社部披露,据初步统计,全国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3月6日的记者会上也多次强调“化解过剩产能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刘世锦认为,“僵尸企业”之所以难以处理,,除了人员安置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关停企业会导致提供贷款的银行产生坏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表示,可以采取并购贷款的办法,让一些企业来并购重组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企业,核销一些不良资产;在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产能和亏损上,适当进行一些债转股。有的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并购重组,需要各方面的协作。

刘世锦也提出,只有让那些银行正视了不良资产,该核销核销,该解决解决,让这些“僵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方法引进优质企业,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