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石化披露的一则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中国石化茂名石化一号常减压蒸馏装置已于近日开始加工处理美国美湾原油,这是美国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后首次出口原油至我国,也是我国企业首次加工美国原油,这意味着美油已正式进入中东油品市场的传统销售地盘,国际原油交易格局正发生转变。
美油出口加速原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上世纪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冲击,美国国内油价一度飞涨。为保障本国石油供应安全,美国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开始严格限制美国原油出口。
美国原油出口禁令曾经为美国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在页岩油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本土产能井喷,轻质原油供给出现过剩,“禁止原油出口”的政策已经不再适合美国石油行业和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新的变化,2015年12月18日,美国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
禁令解除之初,布伦特油价还在每桶37美元之下徘徊,当时舆论关注的焦点是:这是否会对国际油价构成严重冲击。但事实证明,美油出口解禁对当时的国际油价影响不大。
“美国解除石油出口禁令,短期影响不大,但中长期影响可能比较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景春梅说。
目前美国原油产量已与沙特、俄罗斯相差无几。专家认为,美国加入全球原油市场将增加世界原油供给,也让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在欧佩克和俄罗斯之外,有了新的原油进口选择,这将加速原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美国的原油市场可进可出,流动性加大,这意味着美国的市场力量将进一步增强,可能削弱俄罗斯和欧佩克的影响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白俊表示,“美油出口解禁有助于构建更自由的原油市场。”
短期内美油进入亚洲市场仍不具优势
影响范围方面,分析认为,短期来看,美国原油出口解禁更多的可能是小范围区域性影响,对亚洲市场影响不大。
按照传统的全球石油贸易流向,包括原油、成品油在内的贸易中,美国主要出口区域在加拿大、拉美和欧洲地区,主要进口来源包括加拿大、中东和拉美,这些既有的石油贸易通道对美国原油出口来说有着天然的便利性。
然而,据专家介绍,在当前潜在需求最大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美国原油的优势并不大。第一,美国原油如出口到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运输距离长导致运输费用高昂;第二,尽管中国是全球炼化的重要区域之一,但中国炼化能力以中重质原油为主,市场采购也以偏向重质原油的采购为主,美国出口的轻质原油吸引力不足;第三,在亚洲市场上,年初刚刚被解除制裁的伊朗出口的原油偏重质,价格也极具竞争力,这都将影响美国原油的出口前景。
与美国不同的是,对于美国原油最大的竞争对手中东来讲,出口到欧洲和亚洲的成本及运输周期是接近的,这就意味着中东原油在亚洲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根据中国石化披露的数据,茂名石化目前采购的美国原油主要为美国美湾高硫混合原油,已到港的第一船原油总计4.2万吨,第二船13万吨原油计划于6月20日抵达湛江港,总体进口规模还不大。
长期看美油有进入亚洲市场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判断只是基于过去的经验,随着亚洲各国市场结构、政策导向的变化和国际油价的回升,美油近期在亚洲市场的前景有所转变。
首先,就中国而言,随着地方炼厂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的放开,“三桶油”的垄断地位正在被逐步削弱。5月底,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未来地方炼厂也将成为我国石油储备的重要力量。目前地方炼厂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原油进口动力十足,近期我国月度原油进口量屡破3000万吨高位,地方炼厂囤油就是这背后的重要推动力。安迅思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地方炼厂累计进口原油1800-1900万吨,占我国总进口量的15%左右。
尽管此前我国一直以加工中重质油为主,但出于成本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地方炼厂越来越倾向于将轻、重两种原油混合精炼,未来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对美国原油的采购量。
其次,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价格并不是亚洲各国唯一的考虑因素。严重依赖中东原油的亚洲各国依然乐见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来源可以选择。根据2015《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4年,中国、印度、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分别达到46%、58%和74%。
此外,随着国际油价的回升,美国原油出口的利润空间也在增大。目前WTI与布伦特油价均已接近每桶50美元的水平。长期来看,随着国际油价回暖,运输成本能够得到覆盖之后,美油并非没有大量进入亚洲市场的可能。
这或并非坏事,“对于中国而言,中美原油贸易一旦发展起来,也将成为中美之间长远贸易关系的纽带。”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