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给国有大型煤企建研究院点赞

2017-07-11 09:04:32 中国煤炭网   作者: 王中伟  

6月16日,在冀中能源集团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冀中能源集团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6月22日,在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平顶山学院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院等3个研究院(学院)揭牌;6月27日,阳煤集团煤机装备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近期,多家煤炭企业建研究院,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主导的研发相比,企业主导的研发得到国家层面的日益重视,企业此时建研究院,可谓符合天时、顺应大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无数场合听了无数遍,但这个理念距离真正深入人心还有差距,在劳动密集型的煤炭行业更是如此。

面对多年困境,成本之剑高悬在头上,减少科技、人才投入这种既简单粗暴又立竿见影的“良方”,是一些煤炭企业“走一步看一步”减亏的优先选项。

长期以来,在煤炭行业叫得响的研究院只有成立于1957年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含重庆、沈阳、西安、唐山、太原、上海、常州等分院)。时至今日,煤炭企业成立的研究院仍屈指可数,且由于规模小、种类单一等,研究院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有限,名气也小。反观同是化石能源的石油行业,“三桶油”等石油企业的表现却好得多:“三桶油”除了集团公司层面建有研究院之外,下属各大油田及所属板块均建有多个专业类别的研究院,既有研究技术的,又有研究经济运行等市场环境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在石油行业乃至整个能源行业,都举足轻重。

煤炭行业叫得响的科研院所还不多,这是时至今日煤矿依然很难摆脱“傻大黑粗”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当下的中国,没有人、财、物,想干成一件事很难。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远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冀中能源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阳煤集团等煤炭企业整合旗下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聚拢科技人才,成立专门机构,值得点赞。

也许有人会问,煤炭企业成立研究院后,会不会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产生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依笔者看,只要合理定位、统筹规划,并无大碍。在煤炭行业,真正做研究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企业研究院区别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更注重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技术,形成实际生产力。鉴于煤炭开采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高校、科研院所理论研究成果很难直接应用到煤炭开采过程中,所以“理论——实践——理论”至关重要,实现理论成果转化、升华,对煤炭行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就像拧毛巾一样,降本增效搞了这么多年,基本上已经“降”到瓶颈了。只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才能打破现有瓶颈,使煤炭生产和经营实现质的飞跃。1949年,我国煤炭产量3240万吨;1987年,年产超过100万吨的矿井在中国屈指可数,年产1000万吨的矿区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大矿区;时至今日,一个矿的年产量就能超过3000万吨。事实上,透过目前仍在使用的井型分类,就能看出端倪。例如,按照井型分类,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及以上属于大型矿井,但按照这个标准,在今天的神东矿区很难找到中型、小型矿井。

科技进步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的撒手锏。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顾大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三年赚了100亿元,科技(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组建研究院,相当于在行业内部再造一个全新的利润空间。

通过建研究院,企业搭建起一个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企业有难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人;高校等研究机构有研究成果,也能找到愿意尝试的企业。双方加深信任,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当然,建研究院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要“真”研究,要见真章。煤炭“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搞了一些,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技术研究项目也就是“写写报告,验收一下”。占国家的便宜,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最终栽了大跟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客观规律,研究院作用的发挥也许不是立竿见影,需要更多耐心。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短平快”打不了长久之战。组建企业研究院不仅有助于推动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逐步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煤炭行业深入人心,使决策更科学、行动更有力,从而吸引更多能人加盟。

先行一步的企业,期待更亮眼的表现。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企,研究院,平煤神马集团